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婷  李芳 《教育评论》2024,(1):121-126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提升“教育强国之师”的社会形象。随着直播、短视频技术的兴起,“网红教师”呈现出的短视频形象影响着大众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认知。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教育“网红教师”样本在短视频中建构的社会形象,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吸引力,消解了舆论场中对教师的误解与批评,也受到“流量陷阱”的裹挟。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维护教师“行为世范”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围绕农民美好生活,以乡村叙事为主题的短视频不断走红网络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其中抖音平台农村网红“麦小登”的短视频以新式亲情互动与女性形象建构为鲜明主题,以美好劳动与美好生活为叙事主线,直观地反映了农村“美好生活”短视频叙事重构集体记忆,具有呈现立体乡村、传播新农村新农人新农业形象、吸引“流量”助农等价值功能。新时代,要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等自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功能,必须丰富短视频叙事内容,促进短视频文化展演与场景叙事创新;促进技术赋能、知识赋能与组织赋能,提升农民媒介素养;促进网络基础设施赋权、顶层政策赋权与产业链赋权,推动短视频叙事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即新闻媒介对乡村教师进行符号化生产和意义书写后所呈现的一种消极、刻板且非真实的样貌.通过对相关媒体报道内容梳理,发现存在“师德不良的妖魔化形象”“穷酸落魄的悲情化形象”和“伤痕累累的牺牲者形象”三类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标签策略、反差策略和夸大策略,有意形塑或无意建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这一镜像不利于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因此,应从加强对拟态环境的监管、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媒介话语权、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解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助力乡村教师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短视频赢得高关注度,奇形异状的身体展演引来非议,却也是他们借以突破困境、向上发展的技艺。在身体景观的创造中,新的空间秩序被建构起来。新生代农民工对短视频社区的空间建构存在以下问题:身体生产过于猎奇;文化资本缺失;固化乃至污名化农民工形象。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提升自我技术特别是数字媒介技术,掌握微观叙事技巧,自觉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并融合地方、乡村文化资源,完成网络亚文化资本向社会文化经济资本转换。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家形象塑造作为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学者们有意识地运用跨学科路径,将历史考据与文本解读和话语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对美国总体形象构建、国内特定群体形象塑造、利用特定媒介(实景展示媒介、传统纸质媒介和电子视听媒介)进行国家形象塑造以及美国身份的自我形塑或他者建构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美国冷战史的研究视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考察作为软实力维度的国家形象话语或象征因素在冷战中的独特作用,进而深刻理解美国国家形象、海外身份认同与现行外交之间的关系。当然,鉴于该问题既深且广,学者们在国家形象概念界定及其作用、美国冷战宣传(心理)战略与国家形象塑造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形象修辞与冷战机制变革的相互作用、国际交流活动在美国海外形象(身份)建构中的复杂角色、效果评价等问题上仍然需要继续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乡村社会特别是乡村教育场域中的能动主体,乡村教师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和社会转型的冲击时,其对于社会变迁中自我角色的理解定位与行动选择,是关涉他们能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之一。本文采用关键个案抽样和生活史追踪的方法,对一位优质乡村教师随着社会时空演进,从懵懂抉择到能动嵌入乡土社会的自我认同建构深化历程进行深入考察审思。研究发现,时空变迁是乡村教师自我认同建构的行动“幕布”,关键事件的时机阐释与累积效应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加速器,“重要他人”的作用关联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结构性资源,主体能动实践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核心驱力。  相似文献   

7.
青春家庭剧中的都市女性类型多样,大致有“他者型女性”、“自我型女性”、“依附型女性”三类,每一类女性形象背后都潜藏着“父权制”隐秘而强大的宰制力量。对“他者型女性”的规训体现了父权对女性社会价值的界定权力;对“自我型女性”的惩诫体现了父权话语对女性行动意义的言说权力;对“依附型女性”的矛盾心态体现了父权制既压迫女性也束缚男性的特点。现代女性在电视剧中鲜少被描绘为果敢、独立、专业、自由、智慧的女性形象,这与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对社会的承担背道而驰。这一方面显现了传统父权文化对女性价值低定位的强大意识形态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当代媒介文化对女性主体性价值缺乏认同与倡导。  相似文献   

8.
主流媒体CGTN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形塑我们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能够树立更强的国际威望。跨文化视域下主流媒体CGTN建构国家形象面临创意不足导致传播形式内容过于单一、主流媒体CGTN传播的国内文化题材较少、形象建构未能融合“自塑”和“他塑”等现实问题,据此文章将注重以“数据可视化”及“沉浸式体验”为切入点探索全新叙事模式,具体而言包括精心设置媒介议题,建构良好国家形象;以“新世界主义”为核心,创新叙事内容和方式;建构国家正面形象,彰显和平形象本色;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开展多元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西南边疆村落,大量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创业热情的少数民族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何种程度的认同,是否与其短视频自我呈现处于同频共振的良好状态,事关返乡青年的心理建设以及他们能否留下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探索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乡土文化认同影响其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机制可以发现:从宏观来看,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创业生产、乡村风俗、民族文化五个主范畴对乡土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不认同),并遵循“乡土文化认同—观念—行为—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演化逻辑。从微观来看,脱域的“抵抗乡土”心理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存,作为数字情感劳动元素的乡土文化融入到短视频的“舞台表演”之中,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扩散和重构;“张扬”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引发乡土文化认同的冲突,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呈现的“表演”之间存在悖论。因此基层政府需建立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心理需求和可持续性创业。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背景下,幼儿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并对外建构幼儿园教师的形象。本研究基于传播学的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15个幼儿园公众号共468篇文章,以探究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结果发现,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围绕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专业知能,呈现了“教育者”形象,一定程度上修正和重构了幼儿教师的媒介形象;但同时其形象呈现也存在对专业理念和师德呈现不足、未能全面综合展示专业知能、未能凸显专业职业特点、个体形象不够凸显、形象建构策略单一、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幼儿园教师应树立印象管理意识,围绕专业形象进行适宜的自我呈现;幼儿园应掌握自媒体运营策略,积极建构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媒介化的现代社会中,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交叠融合,介于实体和虚拟之间的第三空间——媒介景观由此产生。媒介景观不但形塑了公众对于地区的形象建构,而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地区文化体验。结合岳麓书院这个典型个案,地区文化的构建应在地方感影响下进行视觉再现,塑造拟态形象吸引公众进行“媒体朝圣”,并在传播视阈中进行符号建构,引导公众产生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媒介化生存下,网络形象的自我塑造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辅导员网络形象塑造在缺场交往与在场缺位的错置、职业形象与自我形象的交织、现实自我与理想镜像的冲突、理性引导与情感传播的张力中面临着时空、角色、发展和交往等多种困境。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媒介化生存语境下辅导员队伍的网络形象,从辅导员网络形象自我塑造的意识、能力、规划和技术手段出发,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网络短视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由主动走向被动、由局地走向国际,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由抽象走向具化,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这种嬗变使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发起新的挑战,即误导大学生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冲击和稀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信息茧房、固化学生思维。通过发挥网络短视频载体功能、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自我把关能力以夯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基;利用网络短视频媒介功能、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大学生话语传播能力以扩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翼;完善网络短视频净化功能、优化信息传播环境、加强意识形态监管力度以纯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气;拓展网络短视频实践功能、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丰富思想道德品质内涵以凝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体: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4.
乡村小说中革命农民形象和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及两者关系有一个明显的交织在一起的消长过程,造成这种消长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作家的革命者身分的强化。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塑造显示了其建构身分的紧张感。伴随着形象的消长,作家身分出现了谦卑化趋向。革命知识分子身分的特定性导致了作家身分的崩溃,作家的自我认同中存在无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乡村小说中革命农民形象和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及两者关系有一个明显的交织在一起的消长过程,造成这种消长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作家的革命者身分的强化。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塑造显示了其建构身分的紧张感。伴随着形象的消长,作家身分出现了谦卑化趋向。革命知识分子身分的特定性导致了作家身分的崩溃.作家的自我认同中存在无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层干部污名问题,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亟需重视。学界只见基层干部污名与其行为素质密切相关,却忽视了社会偏见等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信息而非直接经验建构个人的意义世界,即使从未与基层干部有过冲突的民众,也可能依据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给予基层干部污名评价。人们对基层干部的偏见越深,就越可能给予他们污名评价。因此,要提升干部形象,必须在重视干部自律与他律的基础上,引导媒介传播,增强官民良性互动,减少社会偏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农民们通过被关注、被观看以及自我凸显等形式,是否实现了传播中的可见性并获得新的属性呢?对山西省5个山区村落农民的短视频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与短视频之间是一种充满了信息“距离感”的关系,农民在短视频中的“被看见”是一种围观,也是一种疏离。在这种围观与疏离中,他们“被看见”,成为一种可见性的存在;他们也“让看见”,孕育了自我中一种新的力量。通过“被看见”与“让看见”,农民与短视频之间形成了三种可见性关系,这三种关系分别呈现在自我定义、他者定义和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旁观者定义三种形式中。经由这三种可见性,农民突破了城乡之间的地理障碍与社会结构的限制。有待探讨的是:在乡村振兴中,新媒体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村落的面貌及其传统因素?这在现有的媒介与发展理论中,还处在缺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教育场域中凸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实现对话交流、塑造知华友华爱华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在自我构建与他者投射中镜像生成,于差异性与同一性中链接文化意义,从遮蔽向去弊转化中回归教育本分。对此,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针对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提出从自我建构和他者认同着手,围绕“认同情感、认同场域、自我形象、育人共同体”发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辅导员自我归属感,增强认同感,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涵养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宋丰玲 《考试周刊》2013,(84):179-179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自身的形象如何,对于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来讲,影响很大。教师应增强形象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形象塑造还包括塑造精深的学识形象、完美的能力形象和良好的仪表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