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鲁迅之名成为无形的巨大精神资产,随着其辞世,更是不断被各种力量争夺。鲁迅早年曾于1914年捐钱刻过经书《百喻经》和《地藏十轮经》,佛学界人士在解读这件事的过程中,就有意无意将鲁迅"佛化"了,将其阐释为佛学中人,使之成为佛学界的精神资产。  相似文献   

5.
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20世纪40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20世纪80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以国民革命时期投身实际斗争的鲁迅形象为轴心,突出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联动性,也试图用“民”这一媒介性的概念调和鲁迅早期“人国”思想的内在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景山则日益疏离专业性的鲁迅研究,而以“弘扬鲁迅精神,宣传鲁迅思想,普及鲁迅著作”为职志。但无论是倚重鲁迅资源参与的思想论战还是以广大青少年为目标的鲁迅普及教育,都浮现着早年民主革命经验悠远而绵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元可避免的大痛楚、大悲苦与大孤独,显示了中国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要意义与艰难程度,鲁迅的这些思想,既与时代的精神步调一致,又具有同时期批评家们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从而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一件小事》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多向度解读。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研究方法,从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复杂的“自我”观念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件小事”对于叙述者“我”以及作者鲁迅的“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同质性与异质性关系以及思想与行动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逝世之后,即被谓之以“民族魂”称号,为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家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内进一步扩大,“革命”的能指与所指界限日渐模糊,被统统纳入到人民内部斗争、阶级革命的范畴之中.文章通过20世纪50年代教材的选编案例、60年代兴修新墓事件、《鲁迅传》创作以及70年代《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轶文的发现,分析和揭示主流意识形态对鲁迅信仰的规定和解读,社会各界对鲁迅信仰的共识和接受.一方面,梳理出鲁迅成为国民信仰的心理机制与历史策略;另一方面,发掘出鲁迅成为国民信仰所承担的价值准绳与精神导向.在种种合力的辨识中,指出鲁迅形象构建的本质和对国民信仰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1.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中《孔乙己》的解读不应局限于单篇文本,而应该扩展为主题性群文阅读。与以往过于偏重小说“分裂”思想的解读相比,还应该专注于构建思想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从而全面理解以《孔乙己》为代表的鲁迅小说是以何种形式表达“分裂”的感受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张抗抗的长篇小说新作《作女》,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通过卓尔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在商业社会背景下新女性的成长和她们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作女”在今天具有代表性,是城市女性不同于往日女性的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作品《铸剑》和余华的小说作品《鲜血梅花》都是讲述"血亲复仇"的故事。两者所塑造出来的复仇者形象在血亲复仇模式、复仇者角色的定位、复仇启蒙者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但作为当代作家的余华,在继承鲁迅创作思想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者形象更加虚无。两个形象表现出的不同的内涵特质,背后隐藏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生命体验、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地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7.
“祭”和“吊”是指祭文和吊文两种文体,《文心雕龙》中刘勰将祭和吊分节论述,实将二者定义为不同类别的文体。《文选》也将吊文和祭文独自列成两类。但后世诸多类书大都没有继承这一点,大多在哀祭类下只有祭文一类,或将吊文归于祭文门下。将吊文归于祭文似乎有利于分门别类,实际上却割裂了这两种文体的差异性。试通过对祭文和吊文的来源、功用、语言、格式规范等的考察,参考具体文本辨析二者的区别,以明确两种文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全文共有九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