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在教育学科中渐渐赢得了相应的学术地位,而且在教育实践范围内,已经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信息技术能力理所当然成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生信息素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得到培养与提升,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才能在信息时代有所  相似文献   

2.
3.
2022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教师作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力量,其数字素养的水平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数字素养的提出及国内外发展布局出发,结合对2023年2月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的解读,从国家、学校、教师三个层面6个方面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发展进行了策略探究,以期对数字时代教师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时代的迅猛发展,数字社会正在加速到来。文章分析了智能时代对高职师生数字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智能时代基于UGC的高职师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基于UGC提升高职师生数字素养路径的实施步骤,预估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核心素养是师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师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综合发力、同步推进。尤其学校需要结合实际,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核心素养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使师生核心素养提升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6.
为跟进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的步伐,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化环境发生了新的转向,由信息化衍生而来的数字鸿沟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如何平衡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这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新数字鸿沟的角度探讨新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与核心要素;其次,阐述弥合新数字鸿沟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最后,以三种鸿沟为主线,提出六条相关策略,以期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弥合新数字鸿沟,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生活和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不再局限于纸质教材和课堂。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数字素养,教师和学生才能有效驾驭各种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平台,才能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杠杆。因此,提高师生的数字素养迫在眉睫。但是,师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对数字素养的认知存在偏差、师生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数字素养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师生数字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数字化教育中也面临着挑战。小学语文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师生的数字素养,更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本文以小学语文数字化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数字素养在语文教育中的定义和内涵,总结了目前小学语文数字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新一轮教学变革并改变了教育行业的格局,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则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业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主要概述了数字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从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引进优秀数字教育资源、细化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开展数字素养培训和提升活动、建立数字教学评价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思路,帮助其提高数字素养与教学质量,以实现教育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64):101-1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改善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还可以使学生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因此,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对初中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方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的高校教师需具备数字素养以应对新型技术整合教学的挑战,帮助学习者充分适应未来的智能化社会。文章对比国内外数字素养研究,分析探讨了数字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制定了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并据此提出高校教师提高数字素养的策略:需要政府层面制定具有层级的高校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需要重点探索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新路径;加大高校教师数字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能力,进而实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习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激励与期待,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可以尝试从激活学生的前经验、借助情境的驱动、发挥团队的力量、发挥评价的功能等方面,增强学生自信、提升探究幸福感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13.
马骥 《甘肃教育》2023,(9):55-58
新时代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提升数字素养迫在眉睫。目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数字基础理论欠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数字安全意识不高等问题。学校可以从成立数字化管理团队、培养教师的数字意识、鼓励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设计教学活动、深化数字教育综合改革和明确数字伦理入手,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语言交流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所以,对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生存成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因而数字素养就必然成为数字时代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字中国建设对公民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公民不仅要具有“数字意识”、学会“数字思维”、掌握“数字运用能力”,而且还要遵循“数字伦理”。尽管如此,公民数字素养培育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在实际的培养中存在公民对数字素养培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公民数字素养培育缺少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欠缺等问题和困境。因而,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走出公民数字素养培育的困境,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层面,要积极唤醒公民对数字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动公民数字素养培育标准和培育内容的研制;在实践探索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数字素养培育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惠 《英语教师》2023,(8):117-120
阐述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及信息化教学之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结合教学实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策略,即把握信息技术的切入点,提高备课质量;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增大课堂容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搭建“支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相似文献   

17.
18.
在数字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包括基础层、实践层、探究层三个层级,具体涵盖数字意识与伦理、数据驱动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等12个具体维度。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数据驱动教学新范式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存在数字技能薄弱、“数字+教学”融合程度及数字教学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构建核心能力具体化评价标准、提升教师数据驱动教学实践技能及加强教师数字研修是转变现状、增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驱力、推动高校教学范式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应然之道。  相似文献   

19.
刘丽萍 《教师》2023,(18):51-5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将原本零散的、单课时的教学输出,转变成整体的、系统的教学输出,有助于在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完成高效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文章作者结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从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开展教学、依托单元内容开展教学、组织实践活动和设计单元作业五个方面,研究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希望能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白星照  王昭君 《考试周刊》2024,(21):104-107
当前阶段我国正推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愈发重视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对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完善自身教学模式、创新自身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更优质、更高效的英语课堂,体验式教学便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文章旨在就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展开探究,为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