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春秋之“孝”非尊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春秋之“孝”直接源于西周之孝观念,仍是国家礼制的基本纲领,是君宗和嫡长子的权力与责任,主要内容为“尊祖敬宗”、“保族宜家”(“家”指宗旅共同体),凡君宗惠于族人和下辈的行为,皆可赅之以孝。以父为对象的孝只限于君宗的范围,是调节君宗与储君嗣宗关系的重要政治准则,并不是维护一般父子关系的伦理准则。这种孝观念在处理父子矛盾时排斥伦常,一断于义,未见尊亲的内容,与后来孔孟儒家倡导的“善父母为孝”、“孝莫大于严父”之“孝”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帝”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3.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咏怀诗“愤怀禅代,凭吊古今”,但却幽隐曲折。李善《文选注》曰:“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而下,难以情测。”笔者拟对阮籍咏怀诗之心态描写略作剖析,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以今通行之《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为校勘对象,取历来《汉书》之主要版本北宋景祐本、明汲古阁本、乾隆武英殿本、王先谦《汉书补注》对校,并结合《汉书》体例、《释文》所载经书文字音义等,比勘同异,权衡比较,最终证明通行本《艺文志》“桑毂共生,大戊以兴;鸲雉登鼎,武丁为宗”一句“毂”当作“毂”,“鸲”当作“雊”.至于致讹原因当与文献流传及文字音韵流变等历时性因素有关,此误亦反作用于文献之理解与阐释,可谓一字之误,关乎宏旨.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 1—5题。李勉字玄卿 ,郑王元懿曾孙也。勉幼勤经史 ,长而沉雅清峻。至德初 ,从至灵武 ,拜监察御史 ,时关东献俘余 ,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 ,勉过问之 ,对曰 :“某被胁制守宫 ,非逆者。”勉乃哀之 ,上言曰 :“元恶未殄 ,遭点污者半天下 ,皆欲洗心归化。若尽杀之 ,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克复西京 ,累历清要 ,迁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勉以故吏王勤干 ,俾摄南郑令 ,俄有诏处死 ,勉问其故 ,乃为权所诬。即停诏拘 ,飞表上闻 ,遂获宥。后拜大理评事、龙门令 ,终有能名 ,时称…  相似文献   

6.
瓠子歌武帝正道弛兮离常流《史记索隐》:“言河之决,由其源道延长,故使其道皆离常流也。”文按:长江源远流长过于黄河,未若河之决流,则河之决流,不由“源道延长”。先谦曰:“《河渠书》正,作延。徐广云:‘延,一作正。’案:延,乃正误字。”可纠《索隐》之误。朱起凤曰:“正道,犹言大路,与常流对文。正,讹作征,因又讹作延,延乃延之形近字。”(《辞通·十九晧》)按:朱说甚(石高),《水经注》延适作正。  相似文献   

7.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8.
宗周与成周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云:“《穆天子传》六卷,其文曲则淳古,宛然三代范型,盖周穆史官所记。”胡说甚是。《穆传》固非伪书,其记周穆“西征”所经地名、路线及所述人物故事,亦非伪託。“西征”之“征”,乃“征行”之“征”,有“巡狩”或“巡游”之意。《传》中所载事迹确是研究西周穆王时此一重大事件和有关历史地理之重要文献。《穆天子传》曰:西征“自宗周瀍水以西”,郭璞注:“瀍水,今在洛阳;洛,即宗周也。”古史  相似文献   

9.
说话难 ,听话也难。说话难在做到真正得体很不容易。听话难在把握说话人所处特殊语言环境和他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心态是很难的。例如 ,当年阮籍登广武古战场 ,叹息道 :“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其名 !”这话常被引用 ,但也常被误解。苏东坡的一个朋友指责阮籍说 :“岂谓沛公竖子乎 ?”东坡说 :“今读李白《登古战场》诗云 :‘沈湎呼竖子 ,狂言非至公 !’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 ,与余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 ,本有意于世 ,以魏晋间多故 ,故一放于酒 ,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东坡志林》卷一 )照东坡的理解 ,阮籍的竖子指的是魏晋时代的人 ,不…  相似文献   

10.
储光羲是唐代著名诗人,是江苏与常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文章根据史料与储氏宗谱的各种版本,对储光羲是贺知章的外甥、储光羲的官职品秩作了较为科学的考证,并对如何编修储氏宗谱以加强对这位重要人物的研究与评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瑶族 唐代称莫徭。据传其先民曾因有功于国家而免征徭役,并由此得名,后改为“瑶”。 锡伯族 据说为鲜卑族后裔,后因“鲜”与“锡”、“卑”与“伯”声母相同而讹变为“锡伯”。17世纪末,清政府将其编入八旗,并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由东北迁驻伊犁屯田,故有今日之锡伯族。  相似文献   

12.
周德清撰《中原音韵》的目的,有两个,一为“正语”(“正其音之讹”),一为“作词”(“顾其曲之误”),这两者是关联在一起的。“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其中体现了周氏传统的雅正思想与浓厚的语言规范化意识。这正与我们当今推广共同语不谋而合,对语言规范化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初很多宋人的典籍中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有五位“太子”,他们分别指阿骨打健在的五子:宗幹(斡本)、宗望(斡里不)、宗尧(宗辅、讹里朵)、宗弼(兀术)和宗隽(讹鲁观).但金朝在熙宗以前谙班勃极烈为储君,故这五位“太子”并非中原王朝的储君皇太子.金初这些太子的称谓一般是和郎君连称,这是女真人沿袭辽朝的贵族称谓,且又凸显太祖诸子与一般贵族的不同所致,反映了金朝初年女真人对于中原制度的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4.
储光羲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前人说他的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养浩然之气”。又说他有陶渊明之“朴实”。还有人把他和王维、盂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但是统览储光羲的全部诗作,又感到前人的评价高则高矣,但并非允当。因此,下面我们拟在概论储光羲的同时,比较一下他与陶  相似文献   

15.
古典名著原本出自手抄或刻板印刷,往往因字形相似、相近、相涉,或字音相近,相混等致讹,且流传既久,鲜为人知。故阅读古典作品,务在剔除谬误,方能获取真知,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将古文读本中典型的谬误考释如下: 一、楷书形似而讹 1.“土于盆”误作“上于盆”:“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  相似文献   

16.
行书之道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璀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情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相似文献   

17.
“坚白之辩”是我国最古的论辩。盈宗代表了素朴的唯物论,离宗首领公孙龙则从“自在之物”返回到“为我之物”,讨论个别之物和一般之物在感性直观和观念直观中的实现,而呈现于意识中的一般之物是相互分离,独立自藏的,据此,公孙龙提出了“天下故独而正”的正名原则。  相似文献   

18.
普贤信仰在我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于民间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普贤文献向无清理。将有关汉文普贤文献区分为普贤类注疏、普贤类文物(普贤变)、中土普贤经、普贤类灵验记、碑文和寺院志等其他普贤文献共5类,作详细解题,纠正历来著录之误、辨识之讹和定名之不妥;认为其中的《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乃纯粹中土所造,民间信仰色彩浓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古写本《诗经》残卷,字句与今本间有不同。勘校异文、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以正今本之脱讹,片玉零珠,弥足珍贵。兹于校释中撮其精华,撰为札记。“故詠歌之”“谁之詠号”《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歌,写本P.4634 B卷作“詠歌”。按,写本是。“永、詠”经籍通用,然二字实有别。《说文》:“永,水长也。”引而申之,凡长均谓之永。《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言者,长言也,此当作“永”。“声依永”之“永”,阮元校勘记谓:“古本此句作詠,上句不  相似文献   

20.
<正>第六辑识读《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不仅包括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之法;“德”,则是修道者必备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为人处世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