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对现代江南市镇文化的文学书写,建构了现代江南市镇文学。此类文学中的留守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许钦文小说《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许杰小说《大白纸》中的香妹、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中的菊英母女和《屋顶下》中的阿芝婶、叶绍钧小说《倪焕之》中的金佩璋等。这些留守女性形象,除了金佩璋为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女性外,其他都是传统女性,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正>许钦文(1897~1984)先生,浙江山阴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朋友。20世纪20年代初,许钦文在北京工读,因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结识了鲁迅先生,得到鲁迅的扶植和指导。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就是由鲁迅亲  相似文献   

4.
说明:噩耗传来,许钦文先生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日凌晨病逝于杭州。许老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蜚声文坛的老作家,解放以来尤致力于鲁迅遗产的传播、阐发和研究,著述丰富。他的逝世是文艺界和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九年间, 他对我院图书馆、中文系等编印鲁迅研究资料的工作曾给予热情关注和细心指导,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为此,本期特发表许钦文先生的遗作《关于鲁迅佚文》,供读者参考,并用以表示我们对老人不幸逝世的悼念。——编者  相似文献   

5.
1.《故乡》(1)中国现代大文豪鲁迅的短篇小说,被收入初中语文教材。(2)中国现代小说家艾芜的长篇小说。(3)中国现代作家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4)朝鲜现代作家李箕永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此文是我院中文系学生丁仕原的论文习作,文中所论述的基本观点曾得到许钦文同志的赞同和支持。为了反映老一辈作家、文艺批评家对青年的关怀和培养,在刊登此文的同时,我们将许老给丁仕原的有关信件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时代语境,漂泊流徙成为作家的现实生命处境,由此衍生出广义的"流散书写"。广西的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流散特征,她们用各自的文学书写展现了与"原初联系"的内在关联。对她们来说,写作意味着精神的回乡之旅。林白的书写反映了边缘文化独异的审美体验,黄咏梅用抒情的笔书写与故乡有关的世间百态,纪尘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对小说本体的思考。三位女性作家的书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学桂军的生态构成。  相似文献   

8.
一、流离生涯曾被鲁迅赞评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许钦文,以其可观的丰硕的小说称誉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而在以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他则以散文独标一帜.许钦文,原名绳尧,1897年(?)月出生于人杰地灵的绍兴东浦.祖辈承袭当地富有传统的酿酒行业,家境小康,热衷于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父亲则知书识礼,在家设塾课蒙,以执教  相似文献   

9.
邓雪文 《文教资料》2014,(29):79-80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作家自传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高峰,许多作家书写自传,作家自传在当时文学市场的销售情况也空前火爆。研究三十年代作家自传的发展,无法回避现代出版对其的影响。本文具体探讨三十年代多种现代出版手段如何推动作家自传的繁荣和畅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梳理了女作家笔下女同性恋书写的发展演变,指出这是女作家反抗父权文化体系、寻求女性情感慰藉的一种书写策略,与异性恋书写及男作家笔下的同性恋书写都有本质区别,对这种书写之于女性解放/女性写作发展的意义应予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远征军书写作为抗战书写的一部分,体现了作家们对历史与战争的深刻反思,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现实启示,其中还产生了一批经典文本;但多数远征军书写拘泥于史实,缺乏政治哲学层面的高度。本文将从历史谱系学的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远征军书写进行现象学梳理,对这一书写的基本特征作出分析比较,从而对其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层解读,为远征军书写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3.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散书写可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在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主题、视角、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20—40年代到90年代,相当部分女性作家一直注重对女性精神世界的书写和提升。近些年来,一批“美女作家”用“身体书写”涂抹着文化泥潭,无论对文学创作还是精神启迪,都起着某种腐蚀和伤害的作用。女性写作应该成为与世界进行精神对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北美新移民作家有许多相似经历与共性特征,虽已移民他国,但他们笔下书写的人、事往往不离故土,严歌苓、查建英就常常执着于对本土的书写。严歌苓的本土书写表现出了作家的一种批判勇气与力量,而查建英的本土书写则更多地体现为作家对历史困境的揭示。总体而言,严歌苓与查建英的本土书写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7.
女作家苏雪林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她的很多创作中带有着明显的自叙传成分,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探寻其作品带有较多自传性的原因并通过家庭书写与婚姻书写两个方面分析苏雪林作品内容与其生平之间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8.
疾病作为重要的书写内容,主要以肺结核或梅毒的形式出现在蒋光慈的小说里。通过解读蒋光慈《野祭》《短裤党》《丽莎的哀怨》以及《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小说对疾病的书写,可以发现疾病是随着这几部小说中革命氛围的不断增强,而由肺结核过渡到梅毒的。这让我们可以辟出一条路径来观察蒋光慈,甚至其他心怀革命理想的现代作家,是如何借助疾病的隐喻来形成他们对革命之未来的现代性想象。在蒋光慈的第一篇小说《少年漂泊者》中,疾病  相似文献   

19.
权力书写是文学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关于权力的叙事,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既是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追问;作家们通过对权力的书写呈现了小说的独特意义,彰显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在19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工人小说曾红极一时。而来自基层工厂的第二代工人作家,有着丰富的工人生活体验。加上由于作家自身的阶级出身特殊性,对工人个体生命的深刻体认和感同身受,使得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在集体歌唱时代主旋律的年代更具有个性化声音。凸显在短篇小说中的的个性化人物书写、个体情爱书写和个体反思书写,暗藏了作家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和相对独立的人格精神,这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