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教育:在生活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保持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道德教育,为回应人的意义在现代教育中的崛起以及现实社会转型的挑战,逐渐走向生活,强调生活叙事。但是,伴随着道德教育强调生活化,生活本身所附着的琐碎、肤浅、低下和庸俗也随之而来。而缺少了震撼性的“宏大叙事”的道德教育,难以展示出一种真正和持久的力量和崇高、神圣的感觉,难以产生感召和激励作用。本文认为,道德教育在生活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底层叙事     
2004年以来,底层写作或底层叙事这一词语频频出现于文学评论文章中,日益成为批评家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并跻身于文学关键词之列.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时代的宏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它把以历史意识完整性为旨归的宏大叙事作为叙述主线。在解构主义思潮对宏大叙事造成极大冲击和瓦解的当下,辩护宏大叙事的现实合理性与学术合法性,是走出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维护该课程学术尊严的内在思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底层叙事的两部力作,《那儿》与《好大一对羊》有着相同的表层结构与话语方式:从表层来看,两篇文本都以“拯救”过程作为主线,以彼岸意象作为终结,在解蔽本土现实的同时解构了改革话语.而文本深层的底层仿像,则体现了真实性、普遍性的创作追求与标本化、符号化的叙事手法的内在矛盾.因此,底层叙事依然“在路上”——它的叙事策略与话语困局既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底层接触的困境,也体现了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读吴念真的故事是需要勇气的,他的故事并没有狂暴躁乱的死亡叙事,但是平淡而温柔的口吻所讲述的悲怜却更能让人逐渐陷入一种悲痛的感觉,感伤的思绪慢慢涌上心头,模糊不清,不成形却也不消退。还记得有一天搭公车的时候,在学校南门公车站看到一个中年女子,有着和年龄一样  相似文献   

6.
文献纪录片作为对国家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型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献历史资料价值,而在文献记录片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宏大叙事,本文主要对文献记录片宏大叙事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如果没有对这个时代的体察,没有对现实的感知,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基于此,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呼应时代命题,把握现实走向,一直是高中作文命题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本文从宏大叙事的特点出发,分析学生此类作文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以期学生能在宏大叙事之外加入个体细微的体察,从而实现小大结合,让文章更饱满有力。  相似文献   

8.
提起底层叙事,有人说,那空间太狭窄了,写写苦难而已,粗制滥造,缺乏文学性。其实,只要认真读一读近年来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从底层叙事的作品内容来看,不仅有苦难叙事,还有超苦难叙事、非苦难叙事;从底层叙事的作品形式来看,运用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化磁石予以磁化:底层叙事有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心理式叙事方式,常常通过一个具体事物,把人物在其中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想象、推测、幻觉、梦境等等作为作品的主体进行叙事,最后又回到引发心理活动的具体事物上来。这样,就打破了时空顺序,将生活现象重新加以组合,实现头脑中存在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平行和对位的存在,便于人物内心的展示和情感的抒发。不少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式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凭从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为强化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文化资本,经历了三次价值转变,即证明的价值、交换的价值和筛选的价值。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凭数量的累积效应促使文凭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影响着教育、人才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文凭溢价效应固化了人们“文凭至上”的文化心理;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剧了“唯文凭”的用人导向;教育系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完全适配助推了文凭机制的扩张。立足强国建设需要,深化文凭机制改革迫在眉睫,从根本上改革学制,改变“重普轻职”的普遍认知,实现从文凭社会转向技能社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补偿市场机制依赖造成的公平与效率失衡;改进人才选拔模式,构建人才精准匹配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初以来,宏大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的自觉追求。由《子夜》开始的左翼宏大叙事引领了后来数十年的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宏大叙事的辉煌。但这种服务于政治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显示出结构模式化、风格单一化、思想浅表化、目的功利化的特点。新时期以来,这种宏大叙事遭到多方的质疑和拆解,很多作家通过对题材、表达方式、思想内涵诸方面的调适重构了一种新的宏大叙事,使宏大叙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工》2009,(11):44-44
学者于建嵘在接受《南风窗》杂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精英政治是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并通过有组织力量的国家政治而经常表现为制度或秩序,那么.底层政治则更多的是底层民众的自发行为,其行为方式是自发而零散的。在目前的中国,底层民众进行集体行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以意识形态和其它社群为参照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以法律规定为依据而产生的利益受损感。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语),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现实主义美学的观照之下,客观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一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细致地描绘了1805—1820年俄国社会的广阔画卷。正如文学批评家尼古拉·斯特拉霍夫所说: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钱币的小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宏大叙事即便在后现代的大潮中也不会失去它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人们需要广阔的心胸、宏大的视角、历史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创造,这不是哪一个政权的强迫,而是作家、读者、社会的呼唤.相信宏大叙事会逐渐放射出被盲目的后现代所压抑的光芒,发展为一个后现代中的现代巨人.  相似文献   

15.
底层问题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当代作家的关注。描写底层、反映底层人们的生活与追求、揭示底层存在的问题等的底层写作成为当前文学的重要主题。在众多的底层写作中,新生代女作家魏微的写作则显示了独特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有关底层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罗伟章就是其中一个很特别的作家。尽管其作品被人讥为“现实主义过剩而先锋主义不足”,认为他的小说在小说的技巧方面缺少活力,但我认为他的有关底层的叙事小说依然具有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思想穿透力,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有关底层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罗伟章就是其中一个很特别的作家。尽管其作品被人讥为"现实主义过剩而先锋主义不足",认为他的小说在小说的技巧方面缺少活力,但我认为他的有关底层的叙事小说依然具有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思想穿透力,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可欣赏价值。罗伟章一贯以现实主义手法、从社会学角度发出自己情感内心深处的感受,他的小说较多描写乡村人进城打工的生活以及涉及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走向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启动,中国作家的心中普遍涌起了一股将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学叙事中的政治激情。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颂赞新社会、新政权,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宏大叙事文学便凸显为十七年时期的主流文学。十七年时期的一些作家主体在通过宏大叙事确证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实是“一种伟大变化的无形统一”过程中,又彰显出一种历史决定论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