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篇论文通过对几个纪录片的片例分析,来论述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核心目的是探讨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否矛盾。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即什么是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真实再现为何受到青睐,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探讨,真实再现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从而解析了真实再现与真实性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强化作品的故事性和可看性,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只要不打破纪录片真实性这个底线,坚持真实再现的原则,那么真实再现将为纪录片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2.
"真实"与"虚构"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创作观念长期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各自的基本属性.以虚构方式展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独特景观."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两种主要类型,其融合"真实"与"虚构"的特性,展示了后现代哲学真实观影响下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的"真实再现",丰富了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它弥补了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叙事更加具有奇观效果。这对于表现主题,深化主题,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真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石倩 《新闻世界》2010,(9):180-181
本文以多次荣获国际奖项的《牧魂》为例,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情感性、结构、画面、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作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并探讨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影像表达的有效方式之一,"情景再现"的功能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如何将"情景再现"恰当地运用于纪录片创作一直是长期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从笔者《陕西故事》创作的切身体会入手,分析"情景再现"在纪录片影像表达、叙述功能、主题表现、审美价值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创作经历,探讨了作为纪录片灵魂的真实性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从主观到纪实的演变,"格里逊"模式是典型的主观真实,"纪实浪潮"的兴起代替了"格里逊"模式,而探求"本质的真实"则是纪录片从追求表象的真实向更高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在认识纪录片真实意涵上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李思婳 《传媒观察》2011,(12):42-43
由周兵执导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外滩佚事》将上海外滩当成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刻划个体人的情感和命运来解读上海的面貌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外滩佚事》在形式上异于传统的纪录片,加入了大量"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运用故事化戏剧化的情节叙事,并且首次邀请明星出演纪录片,这种运用"真实再现"和职业演员扮演的虚构化叙事手段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一股新鲜前卫的风潮,但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相似文献   

10.
王琦 《视听界》2005,(6):68-71
本针对《发现之旅》栏目提出的“新形态纪录片”的概念,力图从理论和实例两个角度来阐释该栏目的作品并不应该算作是“新形态纪录片”,而更接近于“趣级模仿秀”,同时强调了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这种创怍手法的使用一定不可以突破非虚构的底线。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面把艺术分成三类:说明性的艺术、情感性的艺术和道德性的艺术.①这正暗合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高高在上的创作视角、充满说教的造作色彩、空洞乏味的内容、立场鲜明的先行主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即说明性的艺术.1990年,吴文光《流浪北京》横空出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他们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摄像机成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类作品归类于情感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内江电视台和资中广电局联合录制了纪录片《胡家书楼》。在片中,编导首次尝试"情景再现"这一纪录片创作手法,邀请内江著名书法家石一先生扮演胡家书楼的主人——胡范渠。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发生在资中县罗泉镇胡家书楼里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以小见大地揭示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提醒人们:无论伟大或平凡,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刘盈 《新闻世界》2014,(5):246-247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资料性的影像,其故事性趋向近年来引起了关注。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就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构件的表现。本文从《可可西里》《平衡》的表现手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类型的考古纪录片蓬勃涌现,逐渐成为了我国进行文化传播、建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央视播出的《发掘记》,拓展了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也在视听层面和内容选择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从视听处理、融合探究、内容传播等方面,分析了《发掘记》所呈现的新艺术效果以及具有的文化意义,旨在探讨考古类纪录片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赖黎捷 《新闻界》2008,(5):125-126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情景再现、口述历史、数字技术则是新世纪以来纪录片创作中频繁运用的手法,《远祖之谜》集之于一身,极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16.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档案》,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的热播入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陈瑾 《青年记者》2012,(11):69-70
大气磅礴——《故宫》 2005年,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了12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并于2005年10月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故宫》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几乎凝聚了所有成功纪录片所包含的因素:专业精良的制作团队、资深的专家顾问团体、优质精良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主流媒体的宣传与表达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故宫》题材本身所承载和蕴涵的浓厚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迷徒》:国内新类型纪录片的一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追溯纪录片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国内首部记录剧情片<迷徒>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栏目为例,从题材选择、地理景观、情节表现等方面对南派纪录片风格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受岭南地域文化中重商务实等特质的影响,同时在国内最早开放的传媒市场面对香港电视的合作与竞争中,南派纪录片从境外媒体吸纳多种纪录片形态,将乡土元素和通俗叙事融入到纪录片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不拘泥某种理念和形式,灵活多变的市场化通俗纪录片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