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汪野亭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画派“珠山八友”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瓷板画作品以山水画见长。在“师古”与“师造化”的传统画理以及其阅历学识的影响下,汪野亭的艺术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其瓷板画作品作为瓷器和绘画两种艺术门类的结合体,交融着不同艺术的文化特质,体现出独特的风格韵致。  相似文献   

2.
结合汪野亭与沈周的个人经历和心理历程,从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两方面比较沈周文人山水画和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之间的异同,探寻沈周的创作对汪野亭的影响,以及汪野亭自身作品独有的特色,以期进一步认识汪野亭的瓷板画创作。  相似文献   

3.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在景德镇从事瓷上新粉彩文人画创作的10位大名家,分别是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王琦、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和刘雨岑.他们"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20世纪30年代."(邓白《珠山八友序》)他们的绘画,融古贯今、博采众长、自立家法,开瓷上新粉彩文人画装饰的一代新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瓷绘艺术流派,对当时与后世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景德镇形成了著名的瓷艺家团体——"珠山八友",其中的汪野亭与何许人,都以山水瓷画闻名于世。汪野亭偏爱春秋山水,何许人独爱雪景山水。在空间美学视阈下观照二人的瓷艺作品,从叙事空间、抒情空间、意蕴空间三个层面切入比较,由内在画境走向外在空间进行分析,进而领悟二人作品呈现出的不同风貌——清逸与清净。  相似文献   

5.
汪野亭先生作为瓷板画史上著名的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瓷画,上色清朗,意境超然而飘逸,用笔细致而通畅,成就卓然,达到了山水瓷画的巅峰状态。从汪野亭瓷板画的题材中,品评其高雅的趣味,飘逸淡泊的隐逸情怀,禅意深远的佛教心境,探讨他作为一个文人画家的雅趣以及其画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意。  相似文献   

6.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汪野亭,近代著名的瓷艺家,在继承王鼍豪放的绘画风格、沈周清丽厚的作画特点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精神的基础上,他形成自己独特的瓷板画创作风格,在瓷板画领域开创汪氏一派新式粉彩技法,成就了自己极高的艺术造诣,为后世留下无数瓷板画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8.
论述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汪野亭先生对我国传统丹青绘画的继承及其结合陶瓷特质而进行的艺术创新,探讨其瓷板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与创作之道。包括研究汪野亭先生对虚实、结构、景物、设色等方面的独特安排与处理,以此发现汪野亭先生独特的时空意识,其所展示出的精湛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景德镇瓷文化历史的一大亮点,它是中国瓷画艺术的一座里程碑.在"珠山八友"中,有五人祖籍为徽州."珠山八友"的出现使徽文化在新的领域得到渗透和拓展,丰富了徽文化的内涵,同时对景德镇瓷文化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  相似文献   

10.
亭在唐人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功能由实用逐渐转为审美,亭记文遂成为唐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之一。唐前文人较少以亭为吟咏对象,盛唐出现以亭为描写中心的文章,开元时期出现了以“亭记”为名之文,且在“记”的同时开始语涉议论。中唐的亭记文“记”“论”兼重,不少文章的中心已移向议论,多表达作者的理念。晚唐如杜牧与皮日休等人的亭记文甚至越过“记”而直接以“论”为重点,亭记文也在唐代完成了由“记”转“论”的历程,对宋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陈规,注重师法自然,强调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的结合,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性与抒情性,使后人观其画而像见其为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品与画品的统一。它随着文人士大夫心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审美取向,以致到明代万隆年间由徐渭为代表的画家出现了由"收"到"放"的绘画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王恩诰的题画诗特色鲜明,诗画交融,以诗境描写画境,以诗风表现画风。他的题画诗不仅有诗情亦有画意,用诗情传达画意,并充分体现画外之音。  相似文献   

13.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