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词汇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今意义不同,二是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显得头绪纷繁,不容易掌握。根据以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试图以"间"的本义及其词义演变为例来梳理本义、引申义及其引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恩”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它由“因”和“心”字组合。  相似文献   

3.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被”的意义和用法演变很复杂,考其本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是解:“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依此解.后代的文字学家.包括王力先生.都认为“被(pi)”本义是今义的被(bei)子,说到底,就是把许慎言的寝衣等解为被(bei)子。只是有所区分:先秦的被指小被.称寝衣,大被称衾(qin)。许慎把被(pi)解释为寝衣,主要是受《论语·乡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诗经)中“宜”字的语法环境、语法功能入手,考察“宜”字的词汇意义,进而谈谈“宜”字在先秦时期的其他用法和一些习惯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7.
词的比喻义与“城”字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方式之一是在原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比喻义。本文结合“城”字现象,从比喻的本质特点和结构形式阐明词的比喻义的产生过程和被社会接受的若干条件。  相似文献   

8.
胡兴成 《高中生》2009,(3):46-47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杜璐璐 《考试周刊》2009,(23):66-67
日语是一门敬语用法发达的语言,这与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很多敬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难寻着踪迹了。可是现代日语中的敬语却是日语的一大表现形式,而敬语的表现形式又有多种,比如说尊敬语、自谦语、礼貌语、美化语等,其中接头词“お”和“ご”的用法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疑问,所以本文对“お”和“ご”的用法作了小结。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据统计从1995~2003 年八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考查中,对“以”的考查就出现过六次,所以准确地区分文言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言词"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词之一,"然"的用法和词性都比较复杂,对"然"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  相似文献   

13.
廖敏 《考试周刊》2011,(62):118-119
助词在日语语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正确掌握运用日语就必须正确掌握运用助词。在日语中助词“に二”和“て”的使用十分频繁,初学者在实际运用中也容易出错.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此,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与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初学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儿女英雄传》中"和"类虚词的三个成员"合"、"同"、"与",对比分析它们在语法意义及分布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6.
梁伟华 《现代语文》2009,(8):100-102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蔗园话中的"住"兼有动词、助词、介词等词性,其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本文将探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蔗园话里"住"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方位词“里”、“中”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中”是汉语中两个常用的方位词,二者在使用中互有交叉,但又各有侧重。本文在前人对其语法、语义分布描写的基础上,从本义出发,结合认知的角度,力图发现二者语义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其同畀,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涼"训"薄也。""薄"的本义为"林薄",引申有"少"义。"涼"的本义为"薄酒",与"林薄"义相通。在系统考察"涼"和"薄"的本义、引申义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左传》"作法于涼"应当解释为"制定少取于民的法令",故将"涼"字释为"不厚道"不妥。  相似文献   

20.
“他”字从先秦延用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定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从旁指用法到虚指用法的变迁。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对“他”的各式用法做出了切实的记录。到今天,无论是“他”作不定代词、第三人称代的词用法还是其虚指用法,都在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延续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