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制作、剪、折、画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发展思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中,通过青蛙、蜻蜓、蝴蝶的对话,引出问题: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老师把对称的青蛙、蜻蜓、蝴蝶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形状,比较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怎么样。组织学生讨论、对折,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师:像这样将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1997,(3)
●姑且算是你说的“哲学思考”吧,我的确把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同我们的概念教学联系起来想过。以形成“鱼”概念为例: 一、概念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因此,形成“鱼”概念要让全体学生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办法是找鱼的相同点,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知道的关于鱼的知识,老师如实、简要地记录到黑板上,这些是供学生思维的材料。 学生找鱼的相同点,不外是四种情况: 1.是相同点,包括鱼有头、有眼睛、有嘴等等;  相似文献   

3.
一、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的常见问题1.概念间的混淆.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误以为: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热量多;热平衡时、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就越多,等等.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清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王权清 《甘肃教育》2001,(10):23-23
一、比较联想比较联想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联想。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是千差万别的,它们既有相同的属性,也有相异的属性。在教学中,可通过相同属性进行联想,总结规律,形成概念;通过相异属性进行联想,找出差别,明确概念。如在长方形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书页、桌面等实物的观察,进行比较联想:相同点:①有四条边;②相对两边长度相等;③相邻两边构成直角等。相异点:大小、位置等不一定相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相同点进行抽象、概括,得出长方形概念。对有些意义相似、学生易混淆…  相似文献   

5.
《对称》(自然人教社版第一册14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儿童观察比较熟悉的花瓶、衣服、蝴蝶等,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第二部分是观察书桌、亭子、互生叶等8种物体,运用对称概念从中找出对称物体。第三部分是把小动物分开的两边连起来。其教学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6.
两栖动物概念形成的教学,一般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先根据概念的几个方面,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条逐条地找出青蛙和蟾蜍在外形、繁殖、生长发育过程等方面的相同点,然后得出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后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再认识几种两栖动物。分析上述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对两栖动物共同特征的认识是从找相同点开始的。一方面,没有让学生全面收集形成两栖动物概念所必需的事实材料,没有事实材料作依据,“相同点”从何而来?另一方面,“相同点”是教师按概念所包涵的3个方面的内容逐条逐条提问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4页。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游戏规则:学生先用食指指着鼻尖,然后教师说什么,食指就快速指到什么。(第一轮:指五官,师生游戏示范。第二轮:指物体的面,全班游戏。)二、探究新知(一)揭示概念1.认识“物体的表面”。师:第二轮比赛时,我们都是指物体的什么?(板书:物体的面)你们还能说出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面吗?(学生回答时适时让学生摸一摸。)师:(适时)大家所摸的上下、左右、前后这6个面,就是这个铅笔盒的表面。2.比较面的大小。①比手掌面。师:比…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不仅有助于形成数学概念、还有助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如何通过分类来认识图形?对此,教师可以展开如下教学过程。一、初见分类,感悟标准在已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经验,通常可以将具有相同属性的物体进行归类。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  相似文献   

9.
林丽芳 《学子》2014,(6):77-77
正一、形象操作,激发探究兴趣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我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封闭平面图形,在各图中涂上不同的颜色,形成一个面,比较发现物体的各个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尽相同。然后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物中找物体表面,动手摸一摸,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不尽相同。这个导入,自认为有理有据,顺当得很。  相似文献   

10.
任存金 《新教师》2023,(10):84-85
<正>一、描一描,在对比中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课始,邓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周长可能跟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可能是物体或图形哪里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学习单中的物体或图形是否有周长,如果有,就在下面的括号里画“√”,再拿出彩笔,把它的周长描出来。(学生作品如图1所示)师:对于树叶的周长,有两种不同的画法,你们赞同谁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上册教材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感觉到分数这一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概念,认识分数本质呢?借江苏省"杏坛杯"教学评比活动的平台我们再次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丰富学习素材,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如何形成概念?是记忆还是感悟?在我们一贯的演绎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理解其抽象语义。所以,对于概念教学能否改变演绎的方式,用归纳生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教学重点〕通过照镜子的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教具准备〕大镜子、小镜子每人一面;反写的数字、文字、算式卡片;半个图案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片;钟面;课件。〔教学过程〕一、巧用情境,感受镜面对称现象的存在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  相似文献   

13.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对称现象“,认识了对称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正确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轴对称美,产生动手创造美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教学现状 笔者发现,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圆在生活中是依附于具体物体而存在的.许多物体上有圆形的面。因此,教师通常从生活实例中引入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举例时往往说什么物体是圆的,没有区分物体和物体的面,  相似文献   

15.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  相似文献   

16.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数学四上的"找规律".在本课中,笔者力图打造"自主+合作"的生本数学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男女生列队方式.(图片中为本班学生.①排成一行,男女生间隔,两端同为女生;②排成一行,男女生间隔,两端分别为男、女生;③排成圆形)让学生发现男女生排列的共同特点. (选择学生自己的照片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的三行物体,并从图上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引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已作相对运动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对于这个概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晓媛 《快乐阅读》2011,(21):128-129
一、案例背景对称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存在于千次百态的动植物中。青岛版第六册教材中研究的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特征是沿着对称轴对折以后两边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即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发现,在质量和密度的教学中,现行教材并没有对“物体”和“物质”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而它对于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中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时,对物体质量中的“物体”和物质密度中的“物质”总是模棱两可分不大清楚,因而认为物体和物质是一回事,这一错误的认识就使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意义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认为:物体质量就是物质质量,物质密度就是物体密度,他们的这一思维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上产生错误定势。例如在学完物理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