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子 《教师博览》2006,(4):30-31
幽默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里他就是那样。很快活开朗、爱说爱笑;另一种则不同,他们在生活里是不苟言笑的人,可他们的作品却令人笑翻了天。漫画天才朱德庸就是后一种人,他凭借《醋溜族》、《涩女郎》、《双响炮》等漫画作品红遍了亚洲。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23,(9):10-11
<正>他把科学家做学问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对因成绩不好而压力大的学生,他边开导边教学,助学生走出低谷,学生称他为“暖心院长”;看到部分农村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生活却很贫瘠,他和妻子捐献乡村图书馆,给农村孩子打开认知外面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3.
元代诗人范德机,生活疏远大自然,艺术构思重视社会意义,因而他诗中的山水风景,不再真切动人;意蕴加深,形象却变得平淡无味。这是社会的必然,也决定了“宗唐”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张锡梅 《现代语文》2007,(3):124-126
作为抒情性的体,从词登上坛始,其所歌咏的爱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弱者”能否生存──来自生活的思考曹恩世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心地善良、诚心诚意地与人交往,却不善交际而不讨人喜欢;他们努力工作,却不会表现,更不会争功,不能做出令人瞠目的成绩;他们有知识,却不能让人领教,不懂如何炫耀和利用;他们是弱者,在金钱、权力、...  相似文献   

6.
西林 《天津教育》2002,(11):1-1
这里阳光明媚,鲜花盛开;这里楼台错落,绿树成行。对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这里是一片不一样的“黑暗”。他们眼里没有光,但他们心中有光;他们看不到鲜花,却闻到了花香;他们看不到阳光,却感受到温暖;他们没见过绿树,却从脚下的落叶感受到又一个秋天的到来;他们在风声、雨声和音乐声中感受着人间。秋天到了。在盲人节到来的前夕,我们走进了这所学校。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新落成的整洁开阔的校园,是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们的笑脸。在简洁的办公室里,曹敏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的来访。曹校长是三年前才走进这所学校的。她谈到自…  相似文献   

7.
沙汀在30年代是左翼坛一位杰出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所具有的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风格,首先得益于他早年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外现实主义讽刺学传统的熏陶;及其对生活敏锐而理智的洞察。其次,他善于从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中看出常中之异,因而在其小说中讽刺的鞭子虽然抽打在各色各类社会渣滓身上,但批判的锋芒却是直接或间接指向当时的社会——那些鬼魅们赖以横行的旧世界,由此提醒人们要更多地对造成畸形人性的整个社会、历史进行长久的思考。另外,出现在他小说中那些可憎可恶,却又仍不失可笑可鄙的形象系列;富有心理内涵、既独特典型又保持着生活本来面目的艺术细节;风趣幽默、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语言等;都使他小说的讽刺艺术具有一种质地沉实,醇厚老辣的凝拙之美、一种充满诗意和喜剧色彩的简朴之美,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8.
《愤怒的葡萄》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经济大萧条为时代背景,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刻画了面对现实窘境试图逃避的三类人物形象:承担教化作用却企图逃避圣经世界的牧师凯西;期待新生活却满怀故土依恋的典型发言人爷爷;在凯西影响下得以成长最终决定逃离原先贫苦生活的汤姆。他们一度辗转于理想与现实之中,备受煎熬,但最终勇敢找到人生归途,获得自由。小说也由此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个体的逃避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未来何去何从的担忧和整个社会对自由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吴强 《成长》2006,(6):74-75
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无形无相;似乎无从捉摸,却又浸润其中,这便是生活,生于斯,活于斯,却又不甘心的生活。如果生活仅仅是生活,生活当然不成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人的生活常常对生活的人提出挑衅,以至于他们既在渴望,又想逃离。  相似文献   

10.
路璐 《现代语文》2011,(10):158-159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初中生在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上增加明显,而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目前的初中生几乎都是独生子,他们从出生起就是家庭的中心,受到太多的关注和呵护。进入初中,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初中阶段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他们开始独立面对诸如如何与同学、老师相处;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人生     
可以以人喻物的话,我倒是挺欣赏玉米的人生态度。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玉米在我的视野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成为一位有血有肉有性情的挚友和尊长。他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的朴拙无华;他的可贵之处,便是他对自身价值的坚守和沉默。他甘居乡村僻壤,不求闻达于繁华闹市;他喜听劳作者的心声,排解他们千百年来沉淀凝结的单纯而沉重的苦难,却极少红男绿女的艳歌醉舞……  相似文献   

12.
所谓自由的边界就是警戒线,也就是禁区的边界。自由多,也就意味着规则多,犯规的机会多。譬如一个乡下人有了进城打工的自由,就必须学会在城市生活的规则;一个中国人有了出国的自由,他就必须学会国际社会的规则;孩子,则更需要家长、老师为他们的行为设定界限。  相似文献   

13.
朱丹 《天津教育》2001,(11):25-26
每周批改学生的随笔本,细读他们倾诉的烦恼,常令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学习的烦恼———考试没考好,怕开家长会,觉得对不起家长;学习成绩不如初中优秀;消磨时间,混日子嫌无趣,抓紧时间又活得太累;自己想取得好成绩,却事与愿违……代沟的烦恼———自己想独立,想劳动,想接触社会,却受到父母的阻止;父母要自己学医,自己却喜欢美术;常和母亲吵架,觉得母亲到了更年期;妈妈不同意买电脑、学日语;父母十分关爱自己,自己却从没让父母宽过心和高兴过;与同学打电话,交笔友,交网友,受到父母的批评……生活的烦恼———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创作环境描写的技巧非常出色:他不仅能极简约地写出在怎样的环境下、人物在思想、在行动;还通过人物的行动,写出环绕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还在于他用极俭省的笔墨通过民俗环境的勾勒,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场景.从而使作品具有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的边缘,生活着那样一群孩子--他们拥有先进的设备,却没有精良的师资;他们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却缺乏对新鲜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他们肯踏踏实实埋头苦学,却恼于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这群孩子的学习现状令我担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当下农村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龟兔赛跑”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的合理性我们却很少探究过。乌龟生活在水中,偶尔也到水边陆地上散散步。他非常善游却并不善跑,这是众人皆知的;而兔子的善跑却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乌龟竟傻乎乎地去比赛,这是为什么?为人所逼还是自不量力?兔子愿意和他比吗?此为第一不合理。可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胜利了,而且是他谦虚谨慎踏实肯干坚韧不拔处于劣势时不气馁努力进取的结果;兔子的失败当然是因为骄傲自大了(人们一直这么认为)。这当然也不合理。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比赛中,兔子即使取得胜利又有…  相似文献   

17.
“孽子”从生活的伊甸园遭放逐后,郭公公以自己的智慧帮助青春鸟们进行了身份上的自我肯定;进入黑暗王国,他们在王国家长杨教头的带领下,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身份,经历了对生活的拥抱;他们的跋涉最终在傅崇山那里得到接纳,完成“孽子”向“人子”的转变。所以说,郭公公他们分别充当了青春鸟追寻的身份之父、生活之父、精神之父。而白先勇在对他们的书写中,又渗进了他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他们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坚持解放思想,为农民工市民化营造社会氛围;他高度重视农民,为农民工市民化奠定思想基础;他消除制度阻隔,为农民工市民化寻找发展路径;他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9.
永远在一起     
很久以前,在他们还是两棵树的时候就已经相爱了。那爱情从他们的种子时代开始萌芽,然后生出枝叶。森林里没有另外两棵树能像他们那样生长得如此亲密。她的树冠茂盛而丰硕,她以此来吸引那些素食恐龙的注意力,让他可以生长得高大而挺拔;而他则在浓密的森林中努力地为她支撑着一小片天空,恰到好处地为她留出缝隙,让她得以在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醒来。他们简单而和谐的生活持续了几百年,也许应该更久,但却被一颗小行星的意外到来而打乱了。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撞击,爆炸产生的大火将整个森林化成了灰烬,他们在大火中一直紧紧地依偎…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两个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的朋友,尽管生活潦倒,居无定所,可是他们相互扶持,不分彼此。上帝不相信人世间有这样一份牢不可破的友情,便设计考验他们。有一次这两个人在穿过一片沙漠时,水尽粮绝,陷入了死亡的边缘。这时上帝指引他们说:“前方有一棵果树,上面长了两个苹果,吃了小的能解燃眉之急;吃了大的才可以给你足够的力量走出沙漠和死亡。天色暗了,他们却一直争辩不休,谁也不肯吃那个大苹果,这样一直僵持到深夜。他们依偎地睡着了。第二天天刚放亮,其中一个人醒来发现,他的朋友不见了。他将信将疑地朝前方的果树走去,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