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北开发协会的成立及其对西北建设的影响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拟简述民国时期西北开发协会的成立背景、重要思想,开展的活动,以探讨它对民国西北开发建设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家伦的西北开发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西北开发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的体认;注重西北经济发展,绘制经济建设蓝图;选拔培养边疆人才,重视西北教育事业;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为西北人民谋福利等。罗家伦维护祖国统一,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重视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思想及其为边疆建设所做的有益工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罗家伦的西北开发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西北开发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的体认;注重西北经济发展,绘制经济建设蓝图;选拔培养边疆人才,重视西北教育事业;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为西北人民谋福利等。罗家伦维护祖国统一,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重视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思想及其为边疆建设所做的有益工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再现出统一的局面,但西北地区的民族矛盾和斗争还相当尖锐复杂,经济开发仍围绕着军需供应这个历史上的老课题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西北经济开发的思路、措施都比前代有了较大的改进,成果也格外显,反映出开发组织的创意思维。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历史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潮落潮起;第一次是“一五”时期以156个建设项目为核心组成的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第二次是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对西部的开发,20世纪末又启动了对西部的第三次大规模开发。三次开发虽面对着相同或相似的国情和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但在时代背景、目标要求、战略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开发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诸方面,均有着很大的不同。将上述方面作一比较,以加深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在任陕西督办和西北边防督办时,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西北开发思想,如刷新政治、兴办工业、改良农牧业、提倡教育、筑路植树、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等,成为近代继孙中山之后提出全面开发西北的人物之一,影响深远.在特定的条件下,冯玉祥对上述举措进行了初步实施,成效渐显.然而,由于冯玉祥的军阀特性和时势使然,其开发思想大多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往往和实际行动相背离,致使其开发思想和实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十分重视。他在自己的著作和讲演中,多次提到西北的开发问题,在1917—1919年撰写的《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很多宝贵而又具体的意见和设想。他认为我国西北幅员异常辽阔,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这些都是经济建设非常有利的条件。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之间,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因此,建设西北不仅能够改变这个地区的落后状态,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也是一种促进。孙中山认为开发和建设西北,必须首先发展…  相似文献   

8.
隋唐五代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需供应是历代官方开发西北经济的动因和动力,隋唐五代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北屯田以益军储、养马以壮国威、贸易以睦四邻的开发思路和实践,在调剂各族生产生活余缺、怀柔远人以及促进民族心理认同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当时国家强盛的思想和物质基础之一,也为其后各代西北的经济开发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抗日战争爆发前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掀起了两次开发西北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细加分析,由于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动机前后是不尽相同的。抗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动机是试图更好地控制西北诸军阀,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革命根据地的威胁;着手解决西北边疆危机;缓解1928年~1930年的西北旱灾。抗战时期其动机则是支援抗战;彻底解决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的危机:迎合工厂内迁掀起的西北工业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思想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关系到促进地区直辖市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常世俗生活",本来就是小说叙事的原点。然而,当小说由文坛边缘走向中心,取代了诗歌、散文的正统正宗地位,特别是共和国"50-70年代"文学,由于过分凸显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工具"作用,拒斥小说消遣、娱乐属性;由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的强权规约,特别是对"政治第一"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强调与夸大,小说叙事越来越疏离和拒斥日常世俗生活而走向有关"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宏大叙事,否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求,以理想代替现实,用精神代替物质,让阶级性代替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文学染上了急功近利、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政治狂热症。  相似文献   

12.
13.
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翻译的海外汉学著作不下百本,然而学界对此尚无专文介绍。1950年代,为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内重版了一批海外考证性汉学著作;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译介出版了为数不少的有关中外关系、帝国主义在华活动等方面的海外汉学著作;十年"文革"中后期,则译介出版了一批研究中俄关系、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汉学著作。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汉学著作译介具有不同时期各以不同国家的汉学家著作为主体、选译的标准为作品具有代表性或史料价值、选译的目的主要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帝国主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时论以为,50至70年代的文学读者,是党出于政治控制动机凸显的。党还通过意识形态修辞技术,使之转换为规范、控制文学的工具。此种论点误解甚多。其实,此时期读者凸显的动因与政治控制无关;不是意识形态修辞,而主要是特殊的接受制度的建构,赋给了读者超强接受权力;而知识分子与大众对接受权力的觊觎与争夺,又成为读者朝向政党/私人势力控制工具沦落的重要导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自我很早就被心理学家研究,但是对自我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论的课题,很多心理学家都曾试图对自我下定义。本论文立足于我国心理学现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自我及自我参照效应方面的新进展。随着对自我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我在中国文化下与西方文化下包含的成分是不同的,进而对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试图更加深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7.
在1950-1970年代作为典型大众文化样式的宣传画中,可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中无产阶级身份映现的去性征化雄强女性形象,国家主义父权刻写的一系列革命象征物象,革命浪漫主义浸染的宏大叙事。这些彰显着政党-国家父权图像化的权力,建构了男女性别平等的乌托邦景观。被视为常态的雄化女性的性别迷思提供了一种对真实社会性别矛盾与冲突想象化的、理想化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私立大学经费问题的产生,既有学校本身资金周转方面的原因,也有更深层的政治社会原因。日本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学费以及政府财政补助。经费匮乏导致私立大学公共设施不足,办学条件恶劣,同时过分发展文科。政府的财政补助导致私立大学在财政上更加依附政府资助,又在办学上接受政府领导,进一步丧失“私”的特性,成为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私立大学的经费不足问题日益严重,既有学校自身资金周转问题,也有更深层的政治社会原因.经费匮乏不仅使私立大学公共设施不足,办学条件恶劣,同时使得私立大学以发展文科为主.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财政补助使其更加依赖政府资助,在办学上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日两国大学改革的若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日两国百余年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大学改革分别成为这两个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而且改革所形成的新的大学体制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基础。将中日两国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大学改革作一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比较研究中着重分析与讨论中日两国这两次大学改革的相似点和相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