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悠悠家访路     
1993年刚当教师那会儿,我浑身充满了热情,经常骑自行车到村里家访。每约好一个村,村里的孩子们顾不得吃饭就在村口等候,家长们也很重视,都会提前从干活的地里赶回来等我。当时去家访也没讲究什么策略,有啥说啥,主要是向家长汇报下  相似文献   

2.
家访·校访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家访一次。那时候的家访,老师和家长都是十分认真的。家长总要打听老师什么时候来,来几个人,一大早就搞好清洁,准备好长板凳在外面等候,用什么东西招待,自己穿什么衣服,家长们都要费一番心思。 老师家访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认为这对沟通学校和家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过了不多久,老师的家访渐渐少了,到了后来,几乎没有老师家访了。对此,我多少觉得有点怅然若失。 现在,我当了教师,所见情况却反了过来,老师的家访变成了家长的校访。老师有什么事,总喜欢把家长请到学校,特别是在学生违规之后,或者打电话,或者送纸条,总之是要家长来学校。这也是许多教师用来对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之友》2013,(Z1):12-14
"这几年我一直都教小学一、二年级,每次接了新班,我都会打电话约家长进行家访,但是这几年家访却越来越难了。"刘爱红老师说,平时自己和同事们交流时也会说到这个问题,现在家长拒绝老师家访的理由很多,大多数家长都会以"我家不好找,有什么事情我到学校去找老师,这样也方便"这样的理由婉言拒绝。"如今,一个新班级30多个孩子,能接受老师家访的不足一半,被拒绝的次数多了,老师们也提不起劲头来。"刘爱红老师如是说。  相似文献   

4.
新学期开学,我接受了四(3)班班主任的工作,望着五十多双求知的目光,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现在的独生子女,除了学习之外,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他们的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家庭教育的合力来进行教育呢?班主任的职责告诉我:家访,到学生们中间去,到学生家里去。小何长得挺神气,但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同学关系也处得不好。家访中,我看到他家中陈设豪华,还专门为他设了一间练琴房,家长一心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钢琴家”,对他的的练琴抓得很紧,而学习则问得很少。家访中,我向家长指出:希望他帮孩子摆正学习与练琴的关系,即练好琴,更要把学习搞好。针对他与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我提议举行一个“家庭钢琴演奏会”,请来班上也在学弹钢琴的几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总认为家访主要是教养员的事,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参加课题实验后,我认识到,生活活动也同样是一种教育,要做到保教合一,保育员也要家访,走进幼儿家庭。首先,我参与了家访的准备工作。在家访前,对如何走进家庭,怎样做才能让家长了解我们、了解幼儿园,无...  相似文献   

6.
从教记事     
从小城镇里调到大城市里教书,最让我感到困难的是家访。这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什么街道什么巷什么小区什么楼道,让你一下子就懵住了,特别是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我来说。  相似文献   

7.
“老师,你再等两周到我家去家访好吗?”“为什么要这样?”我不解地问。“两周后,我的数学成绩会更好。我还要写一篇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惊喜的文章。到那时,你向我爸爸、妈妈汇报我的成绩时,更有事实。”“好,太好了!我尊重你的意见,同意你的安排。”家访时,我不仅在时间上让学生说了算,而且在内容和事例方面,也与学生协商“定音”。实践证明,这种家访方式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由过去的厌恶、惧怕、推辞、躲避家访,转变为盼望、喜欢、恳求、陪伴老师家访。不言而喻,学生要让老师把他进步的事例、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向家长汇报;把他…  相似文献   

8.
徐卫 《四川教育》2012,(2):33-33
“家访”一般有i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近一段时间里出了什么问题,家长又没能到学校来协助老师解决问题.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亲自登门造访,这是一种被迫性的家访;二是学校有硬性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家访,于是,老师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孩子的家庭进行探访,这是一种半主动半被动的家访;三是教师出于对某位学生特别的关注,认为有必要与家长交流沟通.于是进行主动性的家访。  相似文献   

9.
老师你别走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拉近幼儿与老师间的距离,愿意和老师亲近,我们班搞了一次家访活动。我和杜老师一起到邹紫铉家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不仅让家长更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情况,而且也让老师了解了幼儿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及生活环境,家园沟通更完善了,师幼间的距离也更贴近了。特别是对这些刚入园的新生,家长迫切地想知道宝宝在园的表现情况,是否哭闹,吃饭怎么样,喝水怎样,中午是否睡觉了。我们向家长一一介绍,让家长了解老师在工作中是怎样照顾宝宝、怎依恋老师,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家长能放心地把…  相似文献   

10.
有位家访比请家长好有位同行说:“今天真倒霉,碰到这样的家长,我请他来学校,告诉他小孩在学校经常不完成作业,他竟然说我教育不得当,责怪起我来。”原来,这位家长正在田里忙农活,叫他来学校,本来心里就有点不是味道,又碰这位老师说话不得体,才发生了这样的事。目前,一些中小学青年教师把亲自登门家访,换成了“请家长到校”,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认为“请家长到校”,真诚地与家长交流学生在班级和在家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共同研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平等地研究协商,相互尊重,互通情况…  相似文献   

11.
那天,几位同事闲聊时聊到家长会,不由让我也想起了开家长会的一些事情。小时候,我读书那会儿好像没有什么家长会。那时候老师有什么需要和家长交流沟通的事,一般都是个对个地上门家访。可现在,或许是市场经济使生活节奏加快了,老师已全然没了那份挨个上门家访的“闲情”。如今老师需要传达什么精神或与家长沟通什么事儿,便会向家长们统一发送一张三指宽的纸条儿——《家长会通知》。家长们接到这通知,便如同接到法院的传票一般,鲜  相似文献   

12.
你说我说话家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胤 《学前教育》2004,(3):36-37
家访是幼儿园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及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情况和思想,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家访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给很多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困扰。是什么在影响家访工作的开展和实效性呢?让我们来看看教师和家长双方对此都有什么看法吧!  相似文献   

13.
家访———班主任工作的法宝。家访又可以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家访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感。因此,家访也有时机、方法、技巧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家访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与家长真诚相待,就会得到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成功的家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家访时态度要诚恳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针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在家访时,首先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通过真诚地交谈,使他们…  相似文献   

14.
每当接一个新班,我都想迅速认识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然而,开学一周了,小祺一直不曾露面。每次拨通小祺家中的电话,都是他的妈妈接电话。到底什么情况啊?我隐隐有些不安,于是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小祺的妈妈感谢中略带紧张和犹豫,让我更确定家访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每次回想起两次家访的不同效果,我就深深地体会到,观念不同,做法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家访效果。在开始走访幼儿家庭时,为了让家长多说话,我们主动请家长谈谈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但是,家长一说到孩子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就又不由自主地向家长布置起了任务,于是,家访...  相似文献   

16.
正又是一个星期日的早上,上周五就约好了今天上午去学生尹东升家中家访。当时我看到尹东升听我说去他家家访,表情特别紧张,有些不知所措。我看透了他的心思,灵机一动,就说同意平时与他关系要好的三位同学也去。这下尹东升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9点钟,我踏上了家访的行程。走了10分钟的时间,正好遇到了要陪我一同家访的三位同学,我们一起来到尹东升家的小区门口,尹东升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我们一行来到他家,他的妈妈开门迎上来,满脸喜  相似文献   

17.
家访是老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但老师们同是进行家访,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相同,这里面有许多奥妙值得我们探索。学生和家长一般都喜欢老师“报喜”,不喜欢老师“报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学生和家长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家访时因势利导,努力做好转化工作,变“忧”为“喜”,就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班上有个孩子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经过教育认了错,但很怕老师去他家里告状“报忧”,于是我说“:你要好好改正缺点,等你彻底改正了,我再到你家里去‘报喜’。果然,他不但不再打架闹事,而且能主动帮助同学。看着他的变化,我打心…  相似文献   

18.
苏州一中学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家长不愿老师登门家访。这个结果足实让人困惑:家长不是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吗?家长不是个个抱怨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吗?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愿意老师登门家访呢?家长、孩子、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不是再好不过吗?而河南一马姓教师暑期一个月时间骑车万里做家访,遍访全省36个学生,所到之处,受到学生、家长热情欢迎。久违的家访回来了。好心的老师让学生欢喜,让家长激动.也让通过各种途径得此消息的老师、家长、学生深深感动。为何?笔者下面就对这一调查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9.
30多年前,我在小学读书,还记得每天放学以后,我们的老师和我们小孩子一起,深入土家苗寨的农家小院家访,向家长们反映我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什么这个孩子今天在学校有一篇作文写得真好、字写得好、朗读课文非常流利等等,我们也就在旁边听着,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相似文献   

20.
高燕 《现代教学》2014,(1):138-138
六年级的班主任,真可谓是“娃娃头儿”,每天看着一群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充满积极性的孩子,心里自然是充满欢喜。可是不久,我就发现这“娃娃头儿”不好当,稍不留神学生们就会打打闹闹,而在诸多事件里我都发现了学生小兵的身影。作为班主任,我只能每天疲于处理他和其他学生之间的纠纷,还进行了家访了解他的情况,找家长沟通,但总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