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礼”     
说起“送礼”,有人说这是一种友谊的沟通,有人说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有人说这是礼尚往来,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不正之风。如果“送礼”这件事发生在学校里,你一定会问:“谁给谁送礼啊?”山东省胶南实验小学的队员们告诉您:是他们在给老师们送“礼”!  相似文献   

2.
学生给班主任送礼怎么办?来安县半塔中学李杰或许是受环境影响,班主任时常会遇到学生送礼的问题。对此,有人认为为人师表以清廉为先,对学生的礼物不论轻重一律拒之门外;也有人觉得教师非不食人间烟火之辈,既诚心送来,岂有不收之理?我以为拒人千里之外欠妥,来者不...  相似文献   

3.
据韩国的一项调查,韩国学生家长中盛行送礼之风。这项调查是作为教育界反腐败宣传运动的一环,由新闻媒介进行的,700名汉城市民接受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9.8%的中小学学生家长给老师送过礼,平均每次送礼价值达6.67万韩圆。调查人员指出,从比较富裕的汉江江南地区看,给老师送过礼的学生家长多达61.5%。在回答给老师送礼的理由时,59%的学生家长解释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14%的学生家长担心不送礼“可能会给学生带来麻烦”;还有14%的学生家长说,“别人都送了,我也得送”。另有10%的学生家长认为“不表示一下,感到难为情”。此外,有48%的学生家长表示,“送礼和不送礼的效果大不一样”。对于学生家长中盛行送礼风,有人解释为是由于老师薪金较低。但也有人认为,老师在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后,学生家长请老师再对其孩子进行特别辅导,这时的送礼是家长对老师付出额外劳动的一种报酬  相似文献   

4.
捉蟹记     
龚房芳 《小学生》2008,(11):11-15
送礼下午放学,董扬一回到家,就听到爸爸欢快的声音:"儿子啊,终于有人给我送礼啦,快来看。"那音量,绝对够高,还透着说不出的自豪。董扬赶快把家门关上再换鞋,但爸爸的声音还是有穿透力的,董扬认为,刚才和他一起回来的邻居,肯定在上楼的同时听到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5.
每当节日到来之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礼物在同学们手中传递着;每当朋友的生日来到时,我们也会为他们送上一份礼物。有人说,送礼不是好现象,但我认为,此举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6.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整天为把我们培养成祖国的花朵而辛勤忙碌着。他们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 还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因此,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重和感谢,当一些节日,如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们都会给老师送礼。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相当赞同,而有人却认为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巧对     
清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一日,走到一个村庄,遇上一个庄户人家正在张灯结彩办喜事,顿生嬉戏之念。于是掏出一文钱,写了半副对联,让一随从到这家去送礼。联曰: 一文银钱送礼,嫌少莫收,收者爱财。 随从出来后,片刻工夫,从门里出来一个十来岁  相似文献   

8.
自从俺开始封编辑部之花之后,我可就忙坏了,成天的有人请客吃饭送礼,一下子就成名人了。办公室里俺的头衔是左一个右一个,听起来还都挺猛,什么花卉命名委员会会长,封花研究会主席等等,还有很多其他杂志社的人请我去作封花报告,甚至都有人提议要我出书了,连书名都替俺  相似文献   

9.
送礼是日本重要的社会风俗习惯之一。对日本民族送礼的原因和目的、送礼的节日和礼品特点以及送礼的方式和禁忌等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日本民族在送礼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浓重的义理观、强烈的面子观和追求形式美的特点,并总结出中日两国送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自宣德初至正统末,由御史转兵部右侍郎升任尚书,政绩卓著,为官廉洁,绝不奉承权贵。他调任进京时,纳贿送礼之风盛行,有人劝他也带些土特产去送礼,他举两袖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云:“绢帕麻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喻清贫廉洁、身无长物的“两袖清风”典出此诗。“两袖清风”的来历!《康寿福音报》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一些报刊宣传廉政典型,常常煞有介事地说某人拒礼拒贿多少次多少钱,言下之意这样的事情越多越廉政。那么,为什么拒了那么多次还有人送呢?问题就出在拒礼者对送礼者仍有"心软"的一面,即对送礼者的大名从不点破,对礼金礼品的来源也从不过问,只是"一拒了之"。而对送礼人来说,你拒了,他未必就领会你的本意,即使你拒了,他还要送给别人,总之,送礼行为并不会就此终结,拒礼者想无礼可拒也很难办到。对形形色色的送礼者,拒礼者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吗?非也。报载,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因病人住一所疗养院,当院长送来礼品表示"全体…  相似文献   

12.
张娟 《小读者》2011,(2):47-47
德国送礼讲究包装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阿拉伯初次见面不送礼在阿拉伯.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阿拉伯习俗,  相似文献   

13.
奸佞贪官乃国之毒疽,政权之恶瘤,祸国殃民,乱党乱国,人人痛恨。自古以来,不少联家义愤填膺,写下了很多奇联妙对予以怒斥。陕西某县令路大尊,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滥用刑律,草菅人命。他一次做寿,竟下令全县官民送礼。老百姓切齿痛恨,乘送礼之机,有人送一副对联:“大道生财,财连云汉三干丈;尊古炮制,制死黎民几万人。”横批为“路断人稀”。联语将贪官“路大尊”的姓名巧妙嵌入,对其酷行给予了愤怒申讨。  相似文献   

14.
礼物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就有送礼的习俗。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逢年过节要送礼,求人办事要送礼……对小学生来讲,给老师送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那么,这些礼该不该送,送什么?对此,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8,(1):42-50
农村婚庆送礼行为涉及送礼原则和礼金大小,取决于礼文化的内外深浅度特质和人们送礼主观意愿的共同作用。送礼是建构礼文化的过程,体现了婚庆送礼的经济行为嵌入在文化环境之中。个体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文化背景形塑着人们的行动,将文化特性与经济行为的维度相结合可能开启一个文化解释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时俗送礼谣     
四十年代人送礼,子弹尖尖炮弹皮;牢牢记住血泪恨,万众一心对仇敌。五十年代人送礼,日记本子和钢笔;艰苦奋斗创大业,互相勉励多学习。六十年代人送礼,马列著作和书籍;涌现雷锋千千万,世人歌颂好风气。七十年代人送礼,小恩小惠初兴起;酒杯一端我帮你,筷子一举便可以。八十年代人送礼,冰箱彩电三大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送礼"广告呈泛滥之势。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送礼"广告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阐释社会文化与"送礼"广告模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送礼"广告模因反映了社会文化,并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有送礼的习惯,送礼是一种普遍的交际行为。送礼集中在中元与岁暮这两个特定的节日,日本人普遍会向帮助过自己的人或亲密的友人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与敬意。赠礼时根据不同的对象,讲究相应礼仪。与中国送礼文化不同,其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点。了解这些送礼方式的特点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家教指南》2008,(4):39
《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华东师大一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现在家长给老师送礼之风已经蔓延到幼儿园。其中,有的家长送礼,是希望教师能善待或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出于无奈;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将送礼作为帮助孩子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据了解,有少数家长竞利用权势、借职务之便送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