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成才之路》2011,(34):2-F0002
“我和学生起读鲁迅、钱钟书,读泰戈尔、莎士比亚,也读尼采,米兰·昆德拉……我以我对语文的钟情.培养了一批又一护钟情于语文的学生。我常常想:当学生徜徉于中外文学的百花园中,沉醉不知归路时;当学生习惯并热衷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优美的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这是陈绍忠老师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书里的纸条     
我们这里是山区,生活质量不高,小朋友们能上起学就已经很知足了,谁也不敢指望能有些课外书读。我上学的小学不大,房子也很破,全校总共有50多个学生,一个校长,四位老师。我读  相似文献   

4.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问问题,隔我一排的学生××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背转过身朝××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案例1:案例2:老师的眼睛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也就不愿…  相似文献   

5.
追求"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追求第三个境界:唤醒。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为了激发学生自告奋勇地读课文,这样说:“我课前在家中练习读《庐山的云雾》,当练到第十遍时,我以为不错了,便读给我儿子听,儿子听了后说,不行。于是我又练了五遍,再读给儿子听,儿子说,这回有点像赵本山了。下面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敢与赵本山比一比。”话音刚落,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举手,读的氛围,读的效果不言而知。于老师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读…  相似文献   

6.
陆勤芬 《教育文汇》2023,(12):62-63
<正>看书有时也讲缘分。30多年前,我们读师范时,老师就提醒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们虽然听从了老师的吩咐去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但因为还没有教学经验,更没有具体的学生作为书中内容验证的对象,所以当时读这本书只觉得有些无趣,对于书中的案例也没有很深的体会。像我这样比较爱读书的学生,也不过是看完了目录,选几条看看就还回去了。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在日常参加线上线下各种培训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有专家提到或者推荐这本书,  相似文献   

7.
董旭午 《教书育人》2014,(11):79-79
董老师,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都有几个月了,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这个问题搞得我越来越郁闷,这几天我甚至都不想继续上学了。我们现在读《优秀作文选》,就是为了模仿人家写作文得高分,有的同学干脆就去抄袭;我们读《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也就是为了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而真到了写作文时还大多用不上;我们读《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时的那几道文学名著题,结果常常是背了不少,考试时就考那么一点点。总之,我们现在不管读点什么书,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你常说“读书是有大用的”,难道读书就是为了这样用吗?董老师,我真的很想不通啊!我常想:如果读书就仅仅为了这样用,我宁可不再读书了。董老师,真的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个令我心服的答案。你能帮我摆脱这郁闷吗。  相似文献   

8.
<正>先附上一则学生例文:今天第二节课,是我最爱上的语文课。上课前3分钟,老师就板书了课题《蝙蝠和雷达》。我兴奋地想:昨天的语文课老师夸我表现得非常出色,这节课我肯定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首先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我把手高高举起,企盼老师第一个叫到我,可没想到老师却叫了王浩甜。在王浩甜读的时候,我仍自信地想:下一个肯定叫我,可结果老师接二连三都叫了别人。课文读完了,老师也没叫到我,我不禁叹了  相似文献   

9.
汪强 《师道》2003,(11):36
我希望我能遇上一个笨老师,或者他虽不笨,可他的孩子却不那么聪明。当然,最好是不但他自己笨,他的孩子也不那么聪明。如果能这样,那我就幸运了。我听说有个叫钱梦龙的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小时候就比较笨。可能比我还要笨,因为他上到五年级时,就已留了三回级。老师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读书也就只读到初中毕业。后来,他做了老师,不管遇上多笨的学生,他都不嫌弃。有个学生,读课文都读不利索,原来的老师说他没出息。到了钱老师班上,钱老师叫他查字典,他会查了,钱老师就夸他聪明。后来,他果然变聪明了。又有一个学生,写作文抄人家…  相似文献   

10.
短信     
那天,像往年一样,好几个以前的学生又送来了鲜花.还有的从门缝塞进了小卡片。我小心地收起卡片.卡片上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幸福的感觉洋溢在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就想起我的老师来。那个穿得一尘不染清清瘦瘦的老师.这是二十年前他教我们时的形象,当然也是永恒的形象。老师不苟言笑,可是有几句话到今天越发让人感慨是“经典”。他多次对我们说要多读书,衣服可以不奢华.但书要多读!现在想来.这话分量好重!这不是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的关键词吗?可老师不是名人.只是二十多年前他常这样教我们。  相似文献   

11.
李正霞 《教书育人》2005,(1):127-127
读了《教书育人》第11期中薛春梅老师的《学生罢了我的课》一文,实为薛老师的坦诚所感动。细细想来,今天在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蔓延之际,教育这片育人的净土中也何尝没有污点呢?薛老师的文中所述事实及我们的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就肯定了这个问题。其实,学校并非象牙塔,同样滋生权力的偏狭与阴暗。那么,当我们每一个老师面临这类突发事件时,  相似文献   

12.
可悲的惊奇     
《中学教育》2006,(10):1-1
今天读到一篇章,很受感动,拿来读给孩子们听,读着读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大多数学生都很受感动。但有几个学生却在那儿悄悄地笑。我很是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那几个学生说,我们没有想到老师竟然也会被章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感到很惊奇。从学生惊奇于老师的流泪,我看到的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老师可能就从来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过泪(或是很少流过泪),教师在学生的眼睛中就是一个无情人。一个老师从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露过真正的情感,我很难想象学生在学习语的这几年里面,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呢?  相似文献   

13.
可悲的惊奇     
徐亚群 《广东教育》2006,(12):64-64
那天看到一篇文章,很受感动,拿来读给孩子们听,读着读着,自己被文章所感动,实在读不下去了,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大多数学生在静静地听着,也受到了感动。有几个学生却悄悄地笑了。我感到很奇陉。后来,学生说,我们没想到老师竟然也会被文章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感到很惊奇。  相似文献   

14.
初为人师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 ,脑海里就浮现出做家教的那段日子。读商丘师专时 ,很多学生去搞家教 ,既锻炼了自己 ,又有些额外收入。我也一样 ,想早点体味一下做教书先生的滋味。说来也巧 ,朋友的远房亲戚想请个家教 ,了解了我的情况后 ,当即达成了协议。两个弟子都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一个叫贝贝 ,一个叫露露 ,都非常活泼可爱 ,一见面就老师老师地叫 ,异常亲热 ,倒让我有些不自然了。读了10余年书 ,一直尊敬地叫别人老师 ,没想到今日有人喊自己老师了。我从小就非常崇拜老师 ,幻想有一天能做一名人民教师。入师专读书前 ,我因一篇获奖作文到北京领…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怪圈:老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寡味;老师探幽发微。学生莫名其妙;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唯唯喏喏……难怪有一位学生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时却睡着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让教学目的蒙  相似文献   

16.
我读初中时,有两个老师在我们班上的不同地位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A老师是个男老师,长得一副威严的面孔,五十多岁,上课也挺认真,但是,他在我们班的学生面前毫无师长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8.
那天去听一老师上教研课,课是经过准备的,但是我还是只坐了十多分钟,就觉得很不耐烦了,盼望下课。但也就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真正盼望早点下课的其实是学生,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坐上几个小时,可能早就厌烦了。 也就在那时,我突发奇想,我们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了解学生的感受。 诚然,多少年来,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也永远是学生,所以老师也就天经地义地站在比学生高的位置,老师也心安理得地俯视着学生,老师也理所当然地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做老师认为都应该做好的事…  相似文献   

19.
感谢退稿信     
读高一那年,我疯狂地喜欢上了文学,每天拼命地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而且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写写东西。当时,我的语文老师也特别钟爱文学,他的作品时经常在国内各大刊物发表,在我们学生眼中老师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作家。每当得知老师的文章又  相似文献   

20.
◇责编:白文军案例1: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案例2: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提问,隔我一排的学生XX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转过身朝XX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老师的眼睛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