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5月13日抵达灾区一线,到5月29日回济南,我在灾区度过了终身难忘的17天.在这17天中,我每时每刻都被一种力量所牵引着,都被一种真情所感染着,这种力量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这种真情就是人性光芒所照耀出的真情.  相似文献   

2.
牛书培 《中国地市报人》2008,(7):I0002-I0002
5月22日,一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赈灾义演在河南许昌市区春秋园林广场举行,参加赈灾义演的演员们对四川地震灾区群众的苦难感同身受,他们用真情和朴素的表演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灾区。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4.
《兰台内外》2008,(3):64-64
心系灾区人民,真情奉献爱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吉林省档案局(馆)的广大干部职工及离退休老同志,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向灾区人民捐款,支持抗震救灾。截止5月21日,共捐款36800元。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降临四川。倾刻间,所有的难题都摆在了面前。作为喉舌的媒体,如何能把灾区的最新消息传递给世人,如何能走在谣言前面把政府和人民的关爱送到灾区,如何能在重创中凝聚力量……似乎还没来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随空军工作组从昆明赶赴成都,立即进入灾区,用手机向编辑部发回了第一篇报道。一直到5月30日下午,我才离开这片令我深感心痛、深深祝福的土地。作为一名记者,在灾区的采访中见到了太多悲惨的、感人的画面,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7.
坚守到最后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虽然身在外地采访,还是积极委托同事向灾区捐款。5月20日下午4点半从廊坊采访回来,刚到家门便接到自愿报名去汶川地震灾区采访的电话,自己不顾连续多日出差的疲惫,坚定的报了名。我是在26日下午6点接到去四川地震灾区采访通知的,由于母亲身体最近一直不太好,春节期间因高血压曾经晕倒,  相似文献   

8.
作为河北电台六名赴四川特派记者之一、同时也是河北派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所有媒体记者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我很幸运,可以有机会作为一名记者亲历这场灾难、见证这段历史。哀痛、震撼、欣慰……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难以用语言十分准确的表达出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但是在这个情感的漩涡中,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动着我,总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相似文献   

9.
纪旭 《中国编辑》2003,(4):62-63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一种失恋的感觉……我承认我最害怕天黑,梦被掏空的错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南门的地下过街通道里,一个长发青年拨着一把旧吉他,用嘶哑的嗓音吼着阿杜的《天黑》。这一天,是5月24日,广州各大报纸的头条无一例外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解除赴粤港旅行警告”的消息,广州似乎在一瞬间被卸掉了沉重的枷锁,整个城市有了轻松的感觉。作为一个新闻编辑,我见证了黑暗来临又消退的全过程。此时,当国内媒体正在反思SARS如何改变着中国的时候,我,则在思考着SARS如何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0.
王亮 《军事记者》2008,(7):16-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从5月12日19点起开始24小时无间断直播,直击灾情,传递温暖,被灾区群众称为“生命的电波”。地震发生后,我奉命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随部队徒步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并最早从现场发回报道。进入灾区工作以来,我几乎走遍了震中最危险的地段: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彭州、安县、都江堰……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东部时间5月1日23时35分,即北京时间5月2日11时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本·拉丹被美军击毙.中国的新民晚报在当天出版的报纸上以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标题为<本·拉丹被美军击毙>,并且以蓝底白字醒目标识"12:30截稿消息".这在中国的日报当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迅速,众多报纸都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北京时间5月3日才刊登了本·拉丹被击毙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出版社工作,当时正值气象出版社创建(1978年7月28日),这一干就是17年。 在17年的编辑生涯中,我深深地体味了其中的甘苦。当组织到一部上乘之作时,那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亚于听一首世界名曲或者看一部世界名著。在编辑加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一书稿时,我被作者在学术上的造诣、理论上的精辟、文笔上的流畅所吸引、所陶醉,以至于到了下班时间都不知道。这部书稿注入了我的心血,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1992年4月获国家气象局第一届高等学校气象类优秀教材一等奖,1992年12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  相似文献   

13.
务力 《新闻三昧》2005,(3):52-52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感性化的人,读新闻时常会被新闻中流淌的情感所打动。比如,2月5日新民晚报“父母亲掰开了他的手……》一,读完后掩卷三思,报道最吸引我的无非就是母子、父子间的真情,在生死攸关时,父母首先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孩子,这是人间的真情、父母的舔犊之情。虽然儿子已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正在反哺父母,但危急时父母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  相似文献   

14.
朋友们常跟我开玩笑说:“大兴安岭一把火,全国都知道了黄齐国。”我内疚。是国家的一次重大灾难使我出了名,是否有点“发国难财”的味道? 然而,我又欣慰。我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劳,在共和国的空域里传递着“火的信息”,在众多人们的记忆中划下了一道轻轻的痕迹。奔灾区,检验反应能力 1987年5月6日,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火魔肆虐,使灾区的生灵告急、森林告急。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报道中报纸版面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后修订为8.0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报纸虽然不能像电视那样以直播的方式迅速传递信息,但是他们仍然在尽最大的努力去记录、传递、见证,并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新闻人对灾区的关怀.在地震后第二天,5月13日各大报纸头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关怀在默默地传达.  相似文献   

16.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世纪大灾难,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论是国内人民还是海外侨胞,都以捐款、捐物、献血等形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爱心.爱心是照亮世界、驱走苦难最强大的力量.在各类关于捐款的报道中,一些残障人士,甚至乞讨为生的人都倾其所有为灾区捐款.可是,也同时出现了一些与主流极不协调的现象,如中国房地产大亨们在全国各行业捐款中的额度仅为5%(5月14日资料)左右,大大落后于其他行业.  相似文献   

17.
图片报道     
爱心义卖迎“六一”5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8所小学的少先队员在市中心广场开展主题为“献爱心,迎‘六一’,真情相伴你我他”的义卖活动,将自己富余的  相似文献   

18.
进入灾情最严重的北川,生平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从5月13日至17日,没有见到过青菜、米饭,天天是饼干就矿泉水,很少睡觉,但从未感到自己有多累。置身于那种特定的环境里,人已经忘记了自己,感到的是责任。感受着余震、经历着险情,真正明白灾区就是战场。只有冲锋,没有退缩。此刻,自己就是一名战士,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战场上就要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19.
刘飞锋 《新闻三昧》2008,(10):40-40
5月下旬,我被派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这时,惊心动魄的救援工作已经结束,救灾安置最紧张的时期也已过去,按理要多出新闻是比较困难的。但我却在7天时间里,采写了20多条新闻,几乎每天都有两篇大稿,特别是通讯《想好能为灾区做什么再出发》广受好评,不仅获得报社好稿,还被新浪网作为社会新闻头条,并先后被60多家门户网站转载,《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扬子晚报》等30多家媒体刊发时评,给予好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我的一篇人物专题《真情女人——武秀君》,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回忆起这篇作品的创作经历,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情,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到最后播出,都始终是用真情打动着自己,感染着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