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思想与"美丽中国"有很多契合之处,并对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布局,只有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以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征出其社会关怀的科学维度;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表征出其社会关怀的价值维度;把实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当作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表征出其社会关怀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世界都处在重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教育也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头.为了建立伟大社会,中国教育应担负起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就应当在深刻洞见未来社会发展、全面研究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中国教育使命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4.
从中性思维视角看中国三十年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改革开放的根本意义在于实现了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它使人们从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转向在实践中检验的建设性与生成性的中性思维模式,从而使中国走上了动态、全面、发展的科学解放道路。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除了拥有一个辉煌的成就,现代社会发展同时还要面对在实践中生成的新的社会矛盾与时代课题,以和谐社会为基本诉求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这种中性思维模式,破除发展中的难题,推动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谢涛  蒋娟 《课外阅读》2010,(8):181-18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互动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所面,临的深刻变革,各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在利益分化和重组过程中,许多社会不公正现象也明显的暴露出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这要求我们应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之中,以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科学与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深刻的科学蕴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现状是邓小平科学与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促进了教育价值观和教育领域的变革,引起了科学与教育研究的反思。完整而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立足当代领会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途径,深刻认识着力引导高等教育中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职业日益精细化矛盾的基础环节,深刻认识转方式调结构是实现科学发展,从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而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能够发现"以人为本"是贯穿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关注"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核心原则,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文章主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蕴含的人本意蕴进行阐释,以此全面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开栏语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要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南半岛是中国西南建立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支点,是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泛北部湾合作的重要地缘板块,是中国打通通往波斯湾最短石油运输线的战略要地。深入了解中南半岛地缘关系发展,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北部湾合作中存在的地缘利弊关系,对稳步推进两个次区域的合作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象似性概念是认知语言学突破传统语言学思想的五大创造性思想之一,为揭示大量纷繁芜杂的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有力的工具,给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报纸,China Daily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准确解读China Daily的语言信息尤为重要。文章从语言象似性角度,从数量原则、距离原则、顺序原则和标记原则4个方面选取2012年China Daily的新闻标题作为素材,分析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到理据性,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新闻标题所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审慎而理性地研究全球化对主权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全球化研究必须面对的课题。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及其主权是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国家主权相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相应地必须发展起一套应对国家主权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35年的华北形势危险万分,在日本的疯狂进逼下,蒋介石非常清楚,冀察两省和平津二市是保不住的,早晚要丢失的。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宋哲元手中掌握的二十九军实力对日实行敷衍、缓冲,尽可能拖住日本伪化华北的步伐。宋要想守住华北,必须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对日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宋代蒋受过两年之久,直到平津丢失,蒋亲自出面为其承担责任,宋忍痛含诟,委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终获国人的谅解。  相似文献   

16.
《走进高等教育的新世界-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研究》,以教育制度创新为研究主线,对中国教育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石、目标、结构体系,大学入学制度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21世纪初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问题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对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英语世界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英语变体。它是以"标准英语"为基准,且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紧密相连,故其反应了中国人特有思维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英语变体。本文就中国英语近二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教学及其改革的启示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姬慧 《成人教育》2008,(4):9-11
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在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由采已久。国内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为企业(行业)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工作实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推进工学结合的进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公共治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复制西方化的治理模式结构,并且以此为绝对标准来衡量中国公共治理水平的成熟度,教育也毫不例外。当前中国教育公共治理的理论研究正逐步凸显出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在变革着传统单一权威主体的管治方法的同时,治理的理论研究正陷入到一个符号化的超级“拟真”状态中.教育公共治理似乎被当成了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崭新产品而被学界和政界所联合推出并被公众所符码消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教育公共治理应是什么样的?这绝不是一个自明的理论问题,而应将其置于现代法理国家的视阚.在多元文明冲突的相互对话中来展开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