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不仅是这位古代圣贤“道”和“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修身养性的箴言。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过,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地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给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中国教育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那么,教育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呢?我认为: 一要树立现代的人才观。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我们要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令天,人们已  相似文献   

3.
宗教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鲁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鲁迅结合现实斗争,坚决反对老庄的“无为”、“清静”的消极因素;对“不争”“不敢为天下先”而由此形成的畏缩、忍让、苟且偷生的消极民族性格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斗争;高扬“锲而不舍”“敢为天下先”的中国的脊梁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敏 《学周刊C版》2010,(10):75-76
影片《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叹编剧的睿智。21世纪的世界瞬息万变,充满机遇与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根本上取决于各自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又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成败则在于是否培养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教育的大家庭中,命名为“育才”的学校不胜枚举。这或许是因为,“育才”之名,深合文化传统,内蕴教育本意。中国的古圣先贤向有乐育英才的传统,《诗经·小雅》有《菁菁者莪》篇,毛诗注曰:“《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思想家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至乐。从清朝末期的西学东渐,到如今这个筑梦新世纪的伟大时代,110余年来,时代的变化翻天覆地,然而,作育英才始终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不懈的追求。这所学校,始终站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前沿,敢为天下先,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成长发展的经典样本。  相似文献   

6.
论人才的成长及其人文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怎样成长,不仅取决于教育管理的技术、方法、手段与途径,而且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品质及社会的人文环境。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面对这一现实,我校提出了要培养“一实两创”的品牌人才,强调了在本科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而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8.
张红 《河南教育》2005,(9):37-37
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一定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运用的是求同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1985年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这就迫切要求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21世纪竞争的需要,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创新,而学校教育又因为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是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儒家一部重要著作《礼记》中的《大传》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又《礼运》篇,对于理想的大同社会,还有过美丽动人的描写,其中特别提到的是“天下为公,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民族的创造能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创造性思维指导作文立论,  相似文献   

13.
面对21世纪的人才竞争,体育教学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人格,提高审美能力,把“要我学”的被动选择变成“我要学”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14.
刘莉 《成才之路》2009,(12):I0004-I0004
新时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关于人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世纪交替之初,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中,更是将这一观点提炼成一句脍炙人口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在进入新世纪已经9年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在新时代下,人才标准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21世纪的逼近,知识经济日见端倪。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要想在21世纪成为现代化强国,必须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高等院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这是时代赋予她的历史使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高等院校远远未能胜任这一重任。就是说高等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培养“高素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是创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适应 2 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是教育战线面临的紧迫任务。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是“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赋予基础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它标志着我国对素质教育本质认识的新突破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大转变 ,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了一个以实施创新教育为重点的新阶段。为适应这一形势 ,济阳县自 2 0 0 0年以来 ,开始在中小学实施“主体分层探索创…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江泽民主席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还指出:“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在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以及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创新和突破,如何用前瞻的目光和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的德育工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实践命题。本文试从寻找学校德育创新的切入口这一角度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科技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坚持知识创新,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搞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我们的中学生直接参与创造、创新,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品质,为将来创造、创新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国际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要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为此,我以为应达到如下的共识: 一、目标定位——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 21世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创新是进取的灵魂。江泽民总书记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1996年联合国教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一个稳定的充满发展活力和生机的中国带入21世纪,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及年轻干部的成长。“这一重要论断,极其深刻地阐明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