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所以说语言教育不是纯工具教育,它满载着人文内容,为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活”是语言教学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  相似文献   

2.
坦白地说,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伴生着种种形式样化的东西,它使我们自知不自知地把“新模式“新方法”的花样翻新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时至今日,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学生相对贫乏的精神世界、相对低浅的人文素养、相对脆弱的人格操守的时候,不能不真切地意识到,真该留下点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保持住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个性了。改革绝不等于革除,创新也绝不等于完全弃旧,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再失忆失语了。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1996大纲相比,看似改了几个字,其实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1996大纲除了说语文是“交际工具”外,还加了一句“文化载体”,其实“载体”也是工具,表述似不够全面。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我以为这较好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因为语文本来就是语言、文化的统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 (语言和人是俱在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研究,既是个传统的老题,又是一个鲜活的新题。说它是个“老题”,是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持守着陶冶传统,说它是个“新题”,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落了语文的陶冶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与“道”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但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有时过于强调“道”,语文课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此谓“载道说”;有时过于强调“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此谓“工具说”。“载道说”与“工具说”时而更迭、时而交汇,起起伏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史、尤其是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列宁也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但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这个工具有别于任何物质生产的工具,它的作用对象是人的思想。它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一接触到这个工具,便会接触到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有必要在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训练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学生读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确认,是世纪之交我国语文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它标志着我们经历了许多年的摸索,终于突破层层认知障碍,看清了“语文”的真实面目:它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肩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还肩负着承传文化薪火的使命。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给已经面临严重危机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语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阅尽教育界风雨沧桑的刘国正先生曾经口吐真言:“语文教学的问题,近百年来未能很好地解决。”现在,体现上述理念的新教学大纲已经颁布,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教材已开始试行…  相似文献   

8.
“工“工具论”错在哪里———世纪之交话“语文”之二李维鼎具论”主宰了我国大陆语文教育界半个世纪,现在笔者说它错了,理由是什么呢?让我们从“论”与“史”两个方面作一点考察。“工具论”的推断十分简捷明白:“语言”是工具,而“语文”就是“语言”,所以“语文...  相似文献   

9.
50年来的语文教育是在忽视母语文的特点中花样翻新的。把语文学科当作纯知识学科对待,很多人把它称为“传统”模式,但这是民族传统的异化。而近年来,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工具论”又把广大一线教师弄得不辨东西,很多“教育成果”都是在这种先天不足的理论指引下搞出来的。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在“破”的同时更着眼于“立”,然而,许多人的“立”有盲从的倾向。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个性化的艺术创造过程,先进教师的独特经验往往不可复制,因此难以推广。但偏偏有人热衷于不切实际地推广某某经验。这种无视语文教育规律、无视爱教育者个体…  相似文献   

10.
对于“历史感”.我们还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它却真实地弥漫在我们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的全过程中。正如空气之于人类,如果要问“空气”的具体定义.大多数人都可能说不清楚,但所有人须臾不可离开它。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把它说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不以为过。广阔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如果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育应该既面向生活又深入心灵在1999年中语会第七届年会的大会发言中 ,我曾这样说道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无法否认的 ;但它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 ,而且是思维的工具 ,更是做人的工具 ,同时还是改造社会的工具 ,因此 ,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 :生活和心灵。具体说 ,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育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 ,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 ,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它是交际的工具,具有工具功能.语文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获得知识,道德双提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种方法:“保证重点,明确主线,找准眼点”。我把它总结为“块、线、点”结合方法,经过试行,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学科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语文不是“学科”。于是一些“语文专家”不高兴了:这分明是恶意贬低语文教育,“这是视数十万语文教师如无物。”“学科”是什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学科怎样?“语文”不是学科又将如何?语文是不是学科的问题是一个直接涉及到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讨论这个问题,本期我们摘选了一些有关的材料,供大家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作文教学思想是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先生的真知灼见是指导我们作文教学改革的圭臬,只要我们按照叶先生有关论述,自觉地进行作文教学探索,就能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为文诚实叶先生一贯主张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1924年,他在《作文论》一文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197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又着重指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也主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是思维的工具,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由此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开创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语文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学习革命理论的工具,它是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工具,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在“三个面向”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跟培养一代新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度过漫长的四十春秋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之后,我深感语文应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终生的一门必修课。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学习语文是个漫长的过程。苏联哲学家斯比尔金说过“:那种在我们看来是最接近、最了解的东西,一旦我们想深入地探索它的本质,它就成为最复杂的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说”和“人文说”各执一端,恐怕跟语文的综合性有关。的确,语文的学习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的知识总量是难以量化的,语文的能力形成是螺旋上升的,语文的教化功能是潜移默化的,语文的学习天地是广阔无边的。看来,就是穷毕生之精力,也很难说自…  相似文献   

19.
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正引发着一场教育的全面革新 ,它要求我们急切地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 ,身兼工具性与人文性重任的语文教学被推上了最前沿。成功的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智慧 (包括运用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 ) ,和拥有健康良好的的性格习惯 (包括良好的行为特征 ) ,即是说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凸现“人”的地位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性化、人格化、人文化。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富有“人性化”“人性”在《辞海》中注释为在一…  相似文献   

20.
课题重提之必要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课题。说它古老,我们似乎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实践中;说它全新,如今确实又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常常论及却又不甚明晰、倍感困惑,在语文教学中起决定作用但又不仅局限于该学科的课题。它看似已经解决,认识并无分歧,可在教学实践中又屡屡得不到实施和落实,它就是“语文教学民主化”。 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国外教育理论的大量引进、消化与吸收和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挖掘与整理、审视与反思,进入80年代,语文教学民主化,已成为我国语文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实验改革的热门话题。笔者初略统计,凡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师,其思想理论的构建,都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如特级教师于漪一再强调教师要“目中有人”的“学生是主人”说;特级教师钱梦龙主张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主导”说;特级教师宁鸿彬总结出的“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五个允许”、“四条守则“说;以及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口号,都为当代语文教坛树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旗帜。一时间,神州大地掀起阵阵“教学民主化”的旋风,据此,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应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