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辅导》2023,(Z9):116-119
<正>氏的原始的基本功能在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氏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即姓的分支。《通鉴外纪》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就是说,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称号;氏是后起的、分支的、小宗的族号。而氏字的文字结构,在殷商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根、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2.
杜宁生 《现代语文》2006,(12):128-128
在当今许多人的心目中,姓氏基本上是个相同的概念,换而言之,许多人并不清楚我国古代,尤其在上古三代,姓和氏有很大区别.《通鉴·外纪》上明确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这即是说姓是一个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一族又分成若干支,因为居住地域不同,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本支的标志,这个称号就是"氏",这样,氏就是姓的分支了.  相似文献   

3.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5.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6.
“神”字的本义是什么?作何解释?争论不一:《辞海》、《辞源》、《康熙字典》都说:“‘神’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精神;姓。”《说文》则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形声字。而近代人从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神”字的示旁从不,“不”,音  相似文献   

7.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8.
姓氏觅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这个同样的问题 :“我的姓究竟最早是怎么来的 ?”据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众仲说 :“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 ,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意思是说 :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依照他的出生地而赐姓 ,分封土地而赐给他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 ,后人以此为氏 ;累世做官而有功绩 ,后人就以官名为氏 ;也有以封邑为氏的。如此说来 ,姓氏的起源当在周朝建立以后 ,出乎天子之手。其实不然 ,姓氏的起源较此说法要早得多。否则 ,周文王何以姓姬名昌 ?我国很早就有“同姓…  相似文献   

9.
<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里的族就是氏之意。战国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钱大昕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  相似文献   

10.
若说姓名也有贵贱之分,恐怕不少人要嗤之以鼻,但事实毕竟不会屈于偏见。姓氏与人名的贵贱之分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渊远流长。畸形的封建社会定然有其畸形的产儿,以贵贱论姓名只不过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小折射。南宋史学家郑樵有《通志·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之氏。陪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贱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后人姓氏形成之初,其主要目的就是“明贵贱”和“别婚姻”。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  相似文献   

11.
“偏旁”与“部首”《康熙字典》曰:偏者,颇也,侧也;中之两旁曰偏。旁者,侧也,非一方也。《辞海》上说:旧称汉字合体字中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上左右上下统称偏旁。如“湖”宇的“氵”与“胡”,“崮”的“山”与“固”都是偏旁。“氵”和“山”表示意思称形旁...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先秦时代的构词意义进行考察,便可知其时的诸侯国也就是国家。“国”字在卜辞中已经出现。《说文》: “国,邦也。从口从或。”在解释“邦”时,则用“国”。邦、国互训是合乎先秦典籍所载的。《书·大诰》云“……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我国”和“我周邦”并用。按《说文》国从口从或,《说文》“或”字条曰:“或,邦也。从口,戈以守一,地也。”段玉裁注曰:“邑部曰,邦者国也,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刘师培说:“国字从一者,以其象土地之形也。加口于一字之上者,一以象城廓之形,一以象营垒之形。其加以戈字者,则古人城郭营垒之外,皆以兵守之,  相似文献   

13.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4.
说“乾”字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干”字的繁体之一写作“亁——干:干幹亁。其它一些古代汉语教本在讲到繁简字时也有举“干”字为例的,却几乎均把“干”的繁体之一写作“乾”。究竟是“乾”对,还是“亁”对呢?有些语文教师说,“干湿”的“干”的繁体应是“亁”,只有“乾坤”的“乾”才写作“乾”。是这么回事吗?我为此查阅了一些字典词书。查阅的结果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均只有“乾”字而无“亁”字;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虽收有“亁”字,也认为通常  相似文献   

15.
<正>01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相似文献   

16.
木骨闾为柔然族始祖之名。《魏书·蠕蠕传》中说:“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始神元(卒于公元277年的拓跋鲜卑始祖力微的尊号)之末,掠骑有得一奴,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对于《魏书》中的这段记载,学术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或以此处之“首秃”证明柔然人为“髡头”,或以为“从其‘首秃’来看,或为东部鲜卑人,所谓‘东胡之苗裔’”,甚至还有人推测这个“木骨闾”可能为“蒙古勒”即“蒙古”的异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字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近日始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行弊端,或激励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辞书——《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方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  相似文献   

19.
但是,课本没有对这个词作注。笔者查阅了《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辞海》只收有“无数”词条,《辞源》则收有“无量”“无数”词条,但均无“无量数”一词。无怪乎学生疑惑不解,不少教师也为之困惑。“无量数”是什么意思?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斌先生认为:“‘无量数’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多。无量即不可估量。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20.
《百家姓》过去是启蒙读本,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百家姓》中的前两句为什么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顺序来排列。其实,这八个姓的排列顺序还大有奥妙呢!民间有所谓“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意思是姓“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的人最多。《百家姓》的开头却是“赵钱孙李”,显然不是按某一姓氏人数的多少为序排列的。《百家姓》的作者姓名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已知他是五代十国的吴越钱氏的子民。吴越的开国皇帝是武肃王钱鎏,公元932年他临终时告诫子孙们说:“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初。”意思是要子孙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