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对普通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怒哀乐,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一八七○年七月十九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维护他的反动政权,挽救帝国危机,破坏普鲁士统一德国,称霸欧州,发动了普法战争。但是法国在战争中失败了,普鲁士侵入了法国,法国人民奋起反击入侵者。都德应召入伍,参加了反击普鲁士入侵的战争,并以这次战争的后期社会为背景,写出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深刻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尼美地方一个工厂主家庭。曾在里昂中学读书。因家庭破产,不得不辍学谋生。他曾当过小学教师,在巴黎当过私人秘书。一八七○年普法战争爆发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一八六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和一八六八年出版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小东西》是他的成名之作。前者以他故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散文诗般的笔调描写了法国南部的自然景色和生活习俗;后者反映了资产阶级学校教育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普法战争时,他应征入伍,亲眼看到了祖国的战败惨象,激发了他  相似文献   

3.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老师培养,从小就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并学习写作。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莫泊桑应征入伍,第二年战争结束,退役来到巴黎。他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  相似文献   

4.
一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柏林之围》与《最后一课》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被誉为爱国主义名篇。都德经历了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当时还被征召入伍。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并为着维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向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屡战屡败,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决战,法  相似文献   

5.
正同学们,法国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我国人民比较熟悉的作品,它曾被选入我国中学教科书,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提起《最后一课》,人们就会想到作者都德这个名字。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都德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他15岁起就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一职,独自谋生。都德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对文学  相似文献   

6.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堪称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之作。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写得荡气回肠,世界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普法  相似文献   

7.
<正>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尼姆尼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家庭,十五岁时,因家庭破产而辍学,到一所中学当初级班学监,生活十分窘困.1857年都德来到巴黎,开始了创作生涯,从此将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文学事业.他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翁》、《萨弗》、《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短篇集《磨坊文札》、《月曜日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他的不长的一生中,他创作了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中、短篇小说300余篇。其中他的短篇创作成就最高,被文学史家称之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中学时就开始学习写作。他曾从军,不久又退伍进入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从1873年起,他师从文学大师福楼拜,并在福楼拜的引荐下,结识了著名作家左拉、都德、屠格涅夫等。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莫泊桑以《羊脂球》闻名法国文坛后,有一次在接受《高卢人报》记者采访时说:“人除了依靠他…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动的课堂纪实。小说记叙了普法战争期...  相似文献   

11.
用比较方法挖掘和整理教材中有关篇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潜力很大,如果得当且大有作为。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送来了一首爱国主义颂歌。执教四十年的韩麦尔老师在普鲁士人铁蹄临近窗口时  相似文献   

12.
文学小百科     
短篇小说圣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军政部门任职。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还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  相似文献   

13.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  相似文献   

14.
张进 《学习之友》2010,(7):50-50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15.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校将取消法语课,改上德语课。  相似文献   

16.
作家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投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这是一部  相似文献   

17.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1840-1897)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当时法军大败,普军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掠夺屠杀,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此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博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阿尔封斯·都德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特色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八四○年五月十三日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尼姆城的一个破落丝绸商家庭。从一八五八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多情女子》,到一八九六年完成小说《冬天的故事》,在他近四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一共创作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戏剧和诗歌。其中有三部作品特别值得一提。一部是一八六六年问世的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这部集子中的一组短篇,取材于故乡普罗旺斯五光十色、充满诗意的日常  相似文献   

19.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为背景,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法兰西人民深怀亡国之恨。作者将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和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将这一场景谱写成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典范。关于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比如“侧面取景”、“以小见大”的选材艺术,比如“高度概括集中的典型化技巧”。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