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状态"这一概念是卢梭丰富的教育思想的源头。只有透彻理解卢梭心中"自然状态"的内涵,才能更准确地领会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涵的其他教育思想。基于此,从解读"自然状态"的概念出发,讨论了"自然状态"历史性;探寻"自然状态"与"消极教育"的逻辑关联,分析"消极教育"的实质;最后得出教育应归于自然、合于自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综合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开发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自然维度的开发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形成保护自然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因此,自然维度的开发应引导学生从事具备德性的自然探究。德性的自然探究是一种"在自然中""关于自然"和"为了自然"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道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道法自然"突出了宇宙万物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认为人与万物均由道而生,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尊道贵德"强调尊重自然运化过程及秩序的价值以及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干扰,顺应、发挥自然造化过程及秩序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然价值的合理证明是解决人类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核心问题。西方传统环境伦理学从"自然"视角建构自然价值理论,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理论路径对立。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的合理论证必须以"自然"和"人为"视域互融,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道德赋值",而且诉求道德意义上人类"诗意地栖居",超越二元对立认知思维范式,走出"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6.
"自然"一词在郭象的诠释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郭象在《齐物论注》中,通过对"吾丧我"的自然诠释,展现了物自然其所然的形态;用物的自然之境来观照人,强调人的自生自是;用自然来诠释名教,强调人应"各当其分";用自然来批判社会文化现象,否定社会文化上的是非纷争;用自然来诠释"道",强调"道"之自然"独化于玄冥"。郭象对《齐物论》的自然诠释,是其自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周念丽 《动漫界》2022,(12):25-28
一、"亲爱自然力"的定义 英国教育家约翰·亚当斯提出,"自然"一般包含以下三种:一是指人的个别天性;二是指与"艺术"和"人为"对立的自然;三是指自然界.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人,他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性和理想人格;对自然,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和归顺自然.  相似文献   

8.
巨立宪 《教育》2015,(6):50-5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简单地讲,就是道取法于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教法自然"。"教法自然"中的"教"是教育教学活动,"法"则是效法、取法。"教法自然"的意思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都要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按照"教法自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7,(6):90-96
在庄子学说中,"道"以承载"自然"为目的。出于"道"的支持,"自然"获得了至强至久的生命力,使之贯穿于庄学的全部。"自然"观是庄子的核心价值观,它统摄庄学整体,并体现于其整体的方方面面。当今生态危机,就其性质而言,是一场"自然"的缺失与危机。正因为这样,在当今生态境遇下,庄子的"自然"理论,价值突现,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把国家公园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宝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诉求.国家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教育功能,是自然科普教育的"宝库"、自然体验教育的"圣地"、自然价值教育的"殿堂".其设立能够唤醒民众意识,促进自然教育开展;提供教育资源,充实自然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实践,提高自然教育质量,是推进自然教育的重要抓手.要释放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推...  相似文献   

13.
"自然"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自先秦,从"物质自然"和"心灵自然"两方面同时发展,在魏晋交汇,在唐宋定型。元代散曲主要受道家"物我泯一"和"尚自然"的影响,以其独特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结合的方式复兴了魏晋传统,给自然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们今天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于硕 《科技文萃》2005,(4):163-167
"自然问题"是21世纪的"世纪问题",21世纪人将以"还自然之魅"为己任.人类曾在科学进步的亢奋中,背叛自然,"征服"自然,直到将活的神秘的自然变成死的机械的自然.如此继续下去,人类将失去养育我们的自然"乐园".法国思想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在他的著作<还自然之魅>(庄晨燕、邱寅晨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5.
[小引]多数同学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词语往往"不听使唤",写出的文章缺少生机,连自己看了也觉得干瘪乏味,于是对作文更加厌烦。这时,不妨投入自然的怀抱,关注自然,感悟自然,透视自然。自然有丰富的作文矿藏,席勒说:"即使是现在,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惟一火焰。"其实,只要亲近自然,每个人都是抒写自然的最好"诗人"。而且,自然是创新之母,她能激发作者的灵感,开放出丰富多彩的想像之花,爆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自然作家爱德华·艾比的代表作之一,《大漠孤行》深刻地体现出作家在面对自然时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作家渴望融入自然,用自我意识渲染荒野的静谧与壮美;另一方面,作家必须尊重自然的自在性,同自然保持距离。这种悖论式的心态典型地体现了自然书写中人类主体所面临的"归化"或"异化"自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正>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一个"自然之窗"。自然角的环境创设非常多彩,材料的投放也非常丰富,自然吸引了不少幼儿的围观驻足。可是没过几天,那一道道风景线似的自然角似乎被小朋友遗忘了一般,渐渐地"落败"了。究其原因大概有几点:首先,幼儿是这个自然角环境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看上去创设新颖的自然角所投放的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科学实验中,仪器的一个最主要作用是现象的"制造"。而在生态学实验中,仪器的最主要作用是展现并且测定自然,由此使得生态学实验仪器或者属于哈瑞所称的"作为世界系统模式的仪器",或者属于"因果地关联于世界的工具",而不属于其所称的"仪器——世界复合体"。出于生态学实验的目的,生态学实验仪器不是在"干涉"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而是在"追随"自然的过程中尽量去获得对自然的自在状态的认识。这体现了生态学实验仪器"回推自然"以及与自然相一致的特性,也决定了生态学实验仪器由"室内"走向"室外",由"理想"走向在线、现场,由"标准"走向"自制"。  相似文献   

19.
何谓"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自然"有这么几种情形: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二是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三是指道;四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五指必然。"自然说写"中的"自然"是指以学生的本然状态为起点,按照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规律,顺应他们自然本性,指向学生言语能力发展,及终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自我持存的目的 必须通过控制自然来实现,结果导致了外在自然及内在自然受到严格的控制;技术是人们控制自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其发展中逐渐成为控制人的异化力量;作为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遮蔽了对人的全面控制,由此形成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内在逻辑,即"控制自然"的目的 走向了"控制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