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汉语方言卷)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整理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2本分卷中的量词,梳理不同方言的量词特点。将汉语十大方言区的量词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察,比较汉语方言各点量词的内部系统、通用量词、特色量词等,通过对各方言量词的比较,揭示各点量词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楚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虽有许多相似之处,却也有之独特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楚雄方言部分量词重叠后的词性、词义的改变,楚雄方言的同行量词及楚雄方言量词的特点的描写,感受楚雄方言量词与普通话量词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关于元代量词的三个问题:1.元代名量词 儿尾。这种现象是北方言的反映。2.元代名量词的词尾化。这种现象是语言精密化的体现。3.元代量词与现代汉语量词的比较。从中发现量词的发展存在繁化和简化两种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汉藏语系语言里,量词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类,方言量词也是如此。方言量词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涉及到方言量词的方方面面,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方言量词的特殊性方面,以期加深对汉语方言量词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坨”在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里用作量词的情况极少,而在宁乡方言中则是比较常见的量词。本文描述了宁乡方言量词“坨”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同时对“坨”字进行全面的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6.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7.
刘群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64-67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襄樊方言有自己的量词系统。有的量词是襄樊方言独有的;有的量词在语音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法搭配上,方言和普通话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对这些特殊量词的客观描写,可以大致总结出襄樊方言特殊量词的三个特点:一是襄樊方言的量词带有特殊的后缀——"子"、"儿";二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三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具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中,量词“头”用法十分复杂,它可以称量动物、人、植物等有生物,也可以称量无生物和抽象物,甚至在有些方言中发展成了通用量词。称量动物的“头”在跨方言分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类型,并呈现出具有蕴含关系的连续统模式。量词“头”用法的方言共时分布不仅是历史各个时期“头”用法在方言中的继承而且是方言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醒世姻缘传》的量词为研究对象,对《醒》中具有方言色彩的26个专用量词、28个临时量词进行了分类描写和比较分析;并对书中量词的“儿化”、“子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动量词是计量动作次数或延续时间的量词,是量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前代,元代动量词出现了新的特点,更接近现代汉语了。按适用范围大小,动量词可分为通用、次通用和非通用三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整指全称限定词主要包括"全"、"整"、"满"等,这些词的词汇意义相近,但又各有不同的句法、语义限制。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文章分析了留学生学习整指全称限定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从语际难度、语内发展难度、教学误导等多方面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整指全称限定词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也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语料。笔者对该书的个体量词进行了穷尽性搜集,并分析了它的来源和用法,归纳其语法特点,以期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研究提供语料实证。  相似文献   

14.
模糊数量词丰富了数词的语义特征,具有精确数词所没有的语用功能。通过分析模糊数量词的成因及分类,结合新闻英语的特点和实例,试着探讨英语新闻报道使用模糊数量词的必要性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与英语不同,汉语中有丰富的名量词。很多汉语名词一般都要使用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量词。而不同的名词往往又要使用不同的量词,且很多场合是必须用的。文章以美国留学生为例,从汉语名量词相关基本知识出发,分析美国学生常见的名量词使用偏误,有针对性地探讨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的异常搭配是对量词使用规范的故意超脱和违背,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具有多种修辞功能和特殊的修辞效果,是语言变异的表现之一。本文首先对量词的异常搭配进行界定.然后从量词异常搭配的修辞作用的表现、审美意识以及发展前景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具体时代是个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但各家分歧较大,至今仍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认为殷商时期就有个体量词的看法相当普遍,本文综合前人的观点,重新排查、考订甲骨卜辞,认为殷商时期尚无个体量词,个体量词是西周时期才萌芽的一种新型量词。  相似文献   

18.
李映迪 《海外英语》2012,(4):147-148
以杨宪益所译《边城》为例,探讨文中模糊数量词的英译及其模糊美感磨蚀的问题。译者用"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模糊","省略模糊语"等方法欲使英译与原文达到尽可能的一致,但由于英汉语在模糊语言生成机制上的差异,造成了模糊语言美感难以避免的磨蚀。  相似文献   

19.
"丛"和"簇"都是簇状集合量词,用于丛聚在一起的事物."丛"和"簇"在对有生名词性成分和无生名词性成分 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同"丛"和"簇"的不同认知语义基础有关."丛"和"簇"的最基本的认知语义基础是, "丛"用于高大集合体,"簇"用于矮小集合体.此外,"丛"还有[ 散状, 离散]这样的语义特征,"簇"还有[ 团状, 凝聚]这 样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都存在借用名词表量的现象。从语义上看,英汉表量的名词具有鲜明的形体特征,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大部分表现为附着关系或者包容关系。这是由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认知经历了从直观、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表达的发展过程,借用名词表量是通过联想在已知的、具体的空间形体名词和抽象的数量意义之间建立联系。从语用的角度看,英汉语的名量词都是通过语言语境、认知语境和文化语境来表现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