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张娜 《华章》2013,(19)
当前社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到中国的硫酸毁容、青少年行凶悲剧,无一例外的揭示着青少年暴力的危害。与此同时,社会中传播的暴力文化比比皆是,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信息和游戏,处处都充斥着暴力的身影。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社会的暴力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青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编号HBSJ20100007),希望以此来找到青少年暴力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从而对青少年暴力进行行之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遭遇学校传统制度文化强烈排斥的现象,让课程理论工作者开始思索课程新文化与学校传统文化间存在的文化冲突、文化整合的问题。本文审视了学校传统制度文化与新课改理念之间的矛盾不兼容性,并进一步提出了重构学校传统制度文化的设想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界、学术界的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制度下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教育本体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会使我们在深刻认识学校文化管理价值的同时回归到学校文化现象本体。  相似文献   

5.
朱逸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88-95
在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种族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助长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与分裂.政治转型后的南非依托学校相关核心课程,通过向所有课程和校园生活全面渗透等方式,推行以宪法为依据,以民主、责任、尊重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学生既具有共同性又容纳种族差异性的公民身份.在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下,今日南非总体趋向种族平等团结的愿景,但仍然存在着对这一进程构成挑战的现实问题,如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完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分配的不平衡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教学活动的不规范等.  相似文献   

6.
日本为解决学校暴力问题所做的努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校文化,是对现代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整合,并融汇了学校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文化结构,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一所学校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哲学思想、道德、文化传统、价值准则和经营方针,能够用崇高的精神力量去吸引、团结、鼓舞教职工,形成共同目标、方向和使命,并使教职工为之努力工作。文化是学校制度的补充。学校制度是务实的,而学校文化是务虚的。学校可以突出本校…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遭遇学校传统制度文化强烈排斥的现象,让课程理论工作者开始思索课程新文化与学校传统文化间存在的文化冲突、文化整合的问题。本文审视了学校传统制度文化与新课改理念之间的矛盾不兼容性,并进一步提出了重构学校传统制度文化的设想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南非名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附近.有一所普通却又特殊的学校——南十字座学校。说它普通,因为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南非其他学校并无二致.但教学方法却完全不同。教师和学生不是坐在教室里一本正经地上课.而是在树丛里钻来钻去,或坐在草地上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的选择功能始于学校文化之间是有等级的,学校文化之间的等级性是总体社会结构的反映.此为学校文化的一种逻辑.此种逻辑会引发两种意外后果:其一是制造“帕累托最优”之障碍;其二是造成帕金意义上的“社会排斥”.学校文化的另一种逻辑在于其同化功能.学校文化的同化功能根基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它将社会系统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传...  相似文献   

11.
12.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Rethinking Interventions in Racism R. Bhavnani Conflict Resolution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promoting peaceful schools M. Lincoln Working with Disaffected Students: why students lose interest in school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K. Riley & E. Rustique‐Forrester Violence in Schools: the response in Europe P. K. Smith, (Ed.)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模式、技术等,立足于国内中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实用于中学的整合连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涉及校园暴力事件的学校预警系统、应急处置、及时心理干预,以及事后干预四个阶段,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支持,重点突出“心理干预”的特点。以期能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转型时期,语言暴力就像隐形杀手一般毁坏着社会和谐。语言暴力现象出现背后暗含了社会文化的心理机制。从语言禁忌、语言歧视、伦理道德、反传统情绪、审美心理、迎合心理六方面探讨语言暴力出现的文化因素,意在解决语言暴力,构建和谐语言。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提高学校督导工作的效率,英国采取了全面督导和短期督导两种方式。在对这两种督导类型的适用对象和实施过程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做出评价,并由此提出一些经验教训,以供我国督导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藏汉双语教育是藏族学校教育最明显的特色,藏汉双语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必须根植于浓郁的双语教育文化.双语教育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之中.藏族学校双语教育文化建设是落实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reviews assessment policy and practice in South African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used to throw some light on current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key argument offered in the article is that vestiges of the old have strong mediating powers in defining what ultimately counts as 'transformed' assessment practice in the new dispensation. The dominance of a high stakes summative discourse is argued to have slowed down, if not threatened, progress towards the country's policy vision of more broadly-based and progressive assessment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20.
Gun violence in American and Canadian schools is an ongoing tragedy that goes substantially beyond its roots in the interlocking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ssues of mental health and bullying. In light of the need for effective policy development, Dianne T. Gereluk, J. Kent Donlevy, and Merlin B. Thompson examine gun violence in schools from several relevant perspectiv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consider the principle of standard of care as it relates to parents, teachers, and community members in a particular school's context. They posit that normative principles may provide a procedural mechanism appropriate for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when contemplating and implementing heightened security measures. Finally, they propose Rawlsian reasonableness as an effective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process that reduces emotional, reactive responses to school shootings. Through these overlapping concepts, the authors advocate for purposeful discussions regarding gun violence in schools based on the unique pragmatic, educational, social, political, and contextual circumstances of individual schools and their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