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它把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达到一种对人类的现实境遇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苦难与意志的同情和超拔,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既是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是形而上的精神存在。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境界,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探求人类精神的出路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核心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存在的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感悟,它强调了生命的某些时刻对人生的重要价值。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心灵叙事,它能透过生活的表面直接深入到人物心灵的幽暗区域,揭示隐秘深处的真实,准确表达“存在的瞬间”人物的情感反应。以“叹息”与“呢喃”作为生命的陪伴,用爱的心语和独白抱慰生命的惊惶,从人物面临死亡时不同的感觉中表达对生命的想象。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生命,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具体指师生、生生彼此心灵与生命的互敞和交融。要使生命教育发挥实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与丰富的教学内容,更需要用"生命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成长日记"便是"生命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作为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的方法,是对"叙事信"这一技术的引进、移植与改良。生命教育教师通过"一种观念、两种态度、三种责任、学做四种人"的基本功练习,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尊重。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呈现"成长日记"运用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信"技术,实现"生命在场"的教学目标,能够促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生命应拥有包括多层次需要的完备的生命结构。所以,小说应该从对人的物质存在形态的考察上溯到对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叩问,积极地赋予并强化生命结构提升和转化的功能。在小说创作中应当实行生命叙事和主体性抒情,作家在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人类的理性精神,实现对人的生命的关切、构想和追求,为人类铸造一架精神攀升的阶梯。  相似文献   

8.
真爱至上     
《海外英语》2013,(11):44-45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在这里,罗兰给了爱以极高的评价。那至纯、至烈的生命之火.一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发光发热。亲人之间至浓的爱、恋人之间至烈的爱、友人之间至纯的爱……没有爱的光芒照耀的生命会暗无光彩。给心灵一个短暂的假期.听不同的人们将爱吟唱。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崇高在于被纳入生命运动的精神现象,只有关注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艺术才具有持久和鲜活的力量。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试图论证:《静静的顿河》与《红旗谱》都正在经历着不断认识更新和趋向于生命惑悟性认识的史诗性意念,即以悲剧性格提供的巨大生命悲剧精神的暗示力量,要求回归其用不同的民族情调展示出来的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自我求证意识与自由意识。让人格通过对苦难极限的体验而获得成长,葛利高里与朱老忠是真理的探索者,生命只动情于活生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论德育的生命叙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 《中国德育》2006,1(4):18-24
生命叙事模式是当代中国学校德育模式中的一种,是基于对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生命德育理论、生命叙事价值以及教学模式理论,建构起来的一种将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将德育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把德育带入生活、引领生活的模式。它强调德育课堂教学要注重设计性情境、生成性情境以及课堂节奏,建立“生命性”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教育智慧,以表达性评价作为独特的评价形式。  相似文献   

11.
空间叙述是作家表现创作意旨的重要途径。空间如何被描述,是研究者理解和把握小说艺术内涵的关键。19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遵循世俗生活逻辑,为读者展现了别样的自在、自为的日常生活世界,拓展了小说对生活的审美表现空间,是对传统的小说空间表现形式的有效丰富和发展,是小说摆脱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一种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2.
从《流逝》以后,王安忆一直对城市日常生活投以关注的目光,这与她独特的历史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王安忆看来一个小说家笔下的历史就是演绎一场日常生活的图景,在作品中王安忆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再现,铺呈出日常生活不为人所注意的韧劲,细致的内在美,同时王安忆挖掘了城市移民化复杂的构成要素,以及当各种化因子碰撞,交融之后形成的斑斓,宽容的特色,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日常生活,王安忆采用了理性的叙述方式,既在掌握了大量的材料的基础上借助逻辑的力量,将小说的情节推演,延续,避免了叙述的拉杂与罗嗦,这一切都与王安忆力图构造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非典叙事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中重要而独特的文学存在。作为非常时期非常文学的一分子,它具有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和美学意义。就非典小说而言,它的主要情节模式是“改变”,也就是说非典小说着力于表达非典事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但是在现代传媒语境中,非典叙事显示出了它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十七年小说”和“文革小说”几乎一直都在伦理与政治的张力中做着奋力的挣扎,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两股创作潮流。在政治伦理化小说创作潮流中,郭澄清大部分短篇小说的重心一直在对人性、人情的开掘和描绘上,从人道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观照人以及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将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理想推广到政治领域中,使政治生活也充满了人情味。伦理话语是其小说叙述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5.
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17.
钱氏小说创作通过现世关怀和平民叙事对生活予以"真实"呈现,这一写作是对人类生活的本真样态和存在世界的"围城"本质的揭示,以及还原生活本真的反神话叙述.同时也昭示人们关注平民质朴的凡俗人生,回到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认识到无法弃置的生存境遇从而发现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写作焦虑体现在她不断进行的文本“重写”上。“重写”不仅是女主人公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小说中特有的一种叙事策略,它与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形成了呼应,从而将作品的主题指向了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走向,反映了多丽丝·莱辛对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与“虚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