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评论界对《尘埃落定》“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展现了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等“共识”是两个明显的误读。错误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性错误,第一句应改为“一个声势显赫的安多安嘉戎藏族土司”。二是认识错误,阿来创作《尘埃落定》除对社会制度转型时期人的生存了状态施与人关怀以外,更主要表达了土司制度这种落后制度必然走向衰亡的唯物史观,“传统没落”的小说演绎,正是一出制度没落、人性没落与思考的诗剧,而并非皆在“展示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相似文献   

2.
《尘埃落定》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关于权力与时间寓言意味的小说。为了揭露土司特权制度下长期形成的所谓"规则"的不公平性、残酷性和血腥性,展示在土司特权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和沉沦状态,以及这种制度对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广大百姓(农奴)精神和肉体的奴化历史,作者在小说人物形象的构建中,巧妙地利用了形象叠用原则。该文试图分析存在于《尘埃落定》中的人物形象的叠加性,探讨其在深化小说主题、颠覆土司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以土司傻瓜儿子的个体生命经历和傻子所特有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视角,呈现了土司制度下延续多代的沉重生活,见证了土司制度走向消亡的历史过程。在反讽式的故事叙述中,作者隐喻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通过对一个完整故事的寓言化来蕴涵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及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小说感悟人性,生发出对人生价值、意义、永恒、失落等问题的哲理性思考,是一部当代史诗性的寓言。  相似文献   

4.
成功走过“影响的焦虑”,往往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小说结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女性人物处理等三个方面比较《红楼梦》与《尘埃落定》两部文学名著,阿来虽然沿袭了家族小说的结构模式,尤其是在人物安排方面有所借鉴,但是,阿来在对土司制度的文化形态和人性的丰富性、深刻性等方面的表达上具有开拓性和象征性。前者是描述“红楼梦”中儿女情长、浮华散尽后的哀怨情景,而后者却是描述“碉楼梦”醒人性绞杀、尘埃落定后的泰然哲思。  相似文献   

5.
阿来的《尘埃落定》以超然物外的姿态,审视了土司制度里的人性、人生以及土司制度走向灭亡的历史过程。这是一部寓言,它让我们思考的不是尘埃落定的宿命,而是尘埃将来的升腾。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以"灾难"、"性爱"、"暴力"、"绝望"作为主题话语,倾力展示了罪恶的土司特权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试图通过对其主题话语的分析,揭示蕴涵在小说文本中的主题意旨.  相似文献   

7.
阿来是文坛上新近崛起的藏族青年作家。在《尘埃落定》这部代表作里,阿来供助傻子“我”的奇特视角,以麦其土司一家为中心,讲述康巴土司由盛至衰的历史,透过“我”的傻眼,深刻地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世道人心,同时也十分生动的展示了康巴藏民族性情的另一面:南诚的野性、对情和义的笃诚,面对生死的从容。小说的情节带有一抹荒诞魔幻的色彩,而作者正是利用故事的荒诞性来凸显小说的历史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8.
《尘埃落定》是一部反映嘉绒部族历史生活的小说。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对宗教作用的解构和再现,不仅反映了嘉绒部族的历史生活,也间接地暗示了宗教在嘉绒部族中的特殊作用。由于特殊的地域和文化影响,宗教在这一地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一方面渴望通过宗教获得精神独立,另一方面又慑于土司的强权,找不到自我解放之途。  相似文献   

9.
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康巴藏族土司制度崩溃前夕的景象。小说以土司傻儿子的眼光作为传述角度,并且拿他作为观照世界的标尺。小说中通过傻子灵活的经济头脑,傻子与土司们的种种纠葛,以及他必须走向悲剧的结局,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大智若愚、充满政治智慧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明朝建立后,延续元代土司制度的同时,又适时改变了这项单一的统治模式,在“四面皆夷”的贵州广置卫所,以作为王朝治理的“先行军”。“蛮地”转变为“卫地”,是明廷以“卫所”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而将都匀卫改制为“军民卫”更强化了这一举措,既统领军政,又“辖土治民”。因而,“军民卫”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在弱化与倚仗土司势力之间,明廷的总体思路是将卫所不断“民化”,削弱土司势力,构建“郡县化”的王朝治理体系。至弘治年间,明廷再次改制都匀卫,设置都匀府,析分“二州一县”,由此,“卫地”演变成“府地”。为稳固统治,明廷在黔南构建了“府卫同治、流土共治”的政治结构,进而分化土司、布施教化、编户定役、增修城池,初步实现了“府治”局面。从“卫治”到“府治”的过渡,是明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创的一种新的统治模式,既以多样性的地方治理填补薄弱的统治基础,又适时布展王朝统治触角,逐步确立起“郡县化”的主体治理体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卫所的中转与铺垫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这一过渡的核心是中央王朝整体的政治调控与制度张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