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十九、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等12人发起,主要刊物是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和新创办的《文学旬刊》、《诗》月刊。重要成员还有冰心、朱自清等,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它虽然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他们都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因而被称为“为人生派”。二十、创造社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在沈雁冰集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的功利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而成熟的。“为人生”是伪现实主义,它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却有相通之处。文学研究会诸理论家没有把握住“为人生”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的重大突破的可能。“为人生”中过重的功利性促使中国文学由反复古走向复古,由反载道走向载新道,迫使中国文学走上严重缺乏审美性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5.
《文学概论》课的教学,要尽可能将文学理论讲得精炼、简洁,同时,尽量将文艺实例举得经典、典型,要通过对文艺实例的具体分析和充分讲解,来进一步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具体经典的文艺话题带动学生们的参与性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学会个性化的成长。文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符号世界,而人生是非常现实的。文学是与人生联系最密切的艺术,文学与人生都是充满人的创造的“作品”。坎坷的人生经验,是文学的宝贵财富。文学可以延展人生,体验人生,提升人生.照亮人生。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茅盾作为作家知名于世之前,在文学与生活两方面已有很深的积累.然而,他“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而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以后才开始创作的.他在因处女作《蚀》一举成名时就说过:“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和别的许多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活动.”确实,茅盾在生活方面的积累,尤其是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八年从事革命实际工作的经验,较之文学积累,对他的创作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意义;他在经历革命锻炼和考验以后再从事创作,并以反映革命的实际进程为指归的特点,在一般的左翼作家中也是卓异特出、鲜有匹比的.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9.
“缺憾”《现代汉语词典》作“不够完美,让人留下遗憾的地方”解。本文认为,凡是人生的圆满幸福以外的种种挫折、不幸、苦难等统统称之为“人生的缺憾”。纵览中外文学史,似乎有这么一条规律,即文学与人生的缺憾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的缺憾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文学又为人生的缺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可以这么说,离开了人生的缺憾,我们的文学艺术不知要逊色多少倍!反之,离开了文学,我们的人生不知要变得何等的枯涩!可是,我们平时似乎对文学与人生的缺憾这个问题重视得不够,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创作中 ,既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 ,也有主张文学服务社会关注人生的作家 ,同样 ,在文学研究领域 ,既有就文学论文学的专家 ,也有于文学批评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学者——谭邦和兄就属于后一种学人。在“漫游”逝去的古典文学星空”之际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文学研究 ,来更好地保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更深刻地反思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和正在经历的当下的“人生”。这一文学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他文学批评的切入角度 :“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研究文学”。书名《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11.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五四”时期为复兴祖国文学而被时代呼唤出来的第一代作家的卓越代表。鲁迅认为,文学的首要功用是改造国民性。基于这个文艺观,鲁迅先生便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来关照人生了。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立人”的关键就是在于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因而,在鲁迅的“为人生”的人生关照中都能或隐或现的看到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孩子的身影,使得读者不难品味出鲁迅先生的一番良苦用意。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人生文学是一个泛化的不具原生性的概念,但人生与文学关系的新的关学建构是实现中国文学观从古代。“致君尧舜上”的教化正统观走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由“人生文学”衍生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演绎出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是能体现中国现代文论之现代性与本土性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钱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的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蜓与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庐隐是文学研究会早期的成员之一,她的创作从关注大众的群体人生到退居自我的寂寞状态,逐渐呈现出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主要通过对自我情感宣泄、忧郁感伤基调和自传式的书信日记形式等几方面表现出来。从她的创作风格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的相似处,也可窥见文学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终极是“回家”,“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回家”是永恒的催逼,是不变的困绕,是情感的归依,是人生困境的超越与突破。文学终极是无极,无极的尽头是心灵家园的建构与皈依。  相似文献   

19.
提起文学研究会,人们便想到“文学为人生”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宗旨,总以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文学社团在组织上是严密的,在理论主张上是稳定而一致的.事实并非如此,文学研究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社团,其中成员的文艺观点也不一致,也并未要求一致.他们只是在“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一基本态度下勉强组成阵势.①就文学研究会的内部状况来说,一般认为从理论讲茅盾的建树最著,在创作上则属叶圣陶最具代表性.于是人们很容易顺理成章地认为叶圣陶与茅盾一样是待“为人生”的写实主义的文学观.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一看法的问题就显露了出来.很明显,这种简单的连类而及的思维方式,把叶圣陶五四时期文学观的复杂性给浮泛化了.因此,现在有必要澄清其中的某些误解.  相似文献   

20.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