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之路。虽然我们怕上公开课,但我们又期盼着能上公开课,这种矛盾心理基于公开课"三生三世"的磨砺。我们给公开课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劫"。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劫",磨课过程的反馈、反思、修正自然就被称之为"渡劫"。经历一次"劫",感受阵痛与蜕变,享受成长与喜悦,是其中最大的乐趣与价值。其实,对于...  相似文献   

2.
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能体现出一些特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成功的课应该具备如下特点: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一节好课应该做到"实"、"趣"、"活"、"疑"、"效"、"情"。  相似文献   

3.
张延俊 《学语文》2014,(4):69-70
伴随着马年的到来,"马上"一词开头的新年祝福语走红起来,什么"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车"、"马上有对象"、"马上有孩子"、"马上有健康"、"马上有一切"等,在耳畔不断缭绕。北京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各种"马上"祝福语既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反映出国人焦虑、不安、浮躁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一村一名大学生"远程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传播要素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把握其传播的规律性和特点,对于提高"一村一名大学生"远程教育传播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绍雯 《生活教育》2012,(11):40-41
我曾在一所小学看到过这样的一幕: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手举课本愤怒地斥责讲台下的学生,"一群智商低的"、"太蠢了"、"笨死了"等一系列具有强烈否定色彩的否定语从她的口中一迸而出,孩子们则大多低着头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6.
一、数的概念(一)整数和小数[复习要求]理解整数和小数的意义、性质;掌握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用"万"或"亿"作单位写数和"四舍五人"取近似值的方法。说明:"小学毕业班数学...  相似文献   

7.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你找谁?"男孩儿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儿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百姓"一词在历史文献和在目前生活中使用现象的举例陈述,说明"百姓"一词存在的封建性;而在现行社会制度下,"百姓"则是完全没有权利意识的被管理层,揭示了"百姓"一词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从文化词汇差异方面入手引出"公民"一词,最后利用"公民"和"百姓"二词的"等同"关系得出"百姓"一词存在的悖论,从而得出"公民"替代"百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百姓"这一称谓,努力唤醒自己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9.
"一"与"形容词"相结合(即"一A")的用法问题,前人早有论述,但一般只限于"一"与"A"语法意义的简单论述。文章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关联性"一A"中"A"的构成及其结构的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前571—480)、毕达哥拉斯(前580—500),这两位东西方的哲学巨人,他们尽管生活在不同地域,却几乎在同一个时期,提出了"一"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这个思想。他们同期或稍后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乃至他们的追随者们,受到或未受到他们影响的部分哲学家们,其共同之处,也都是一致地将"一"视为万物的本源。在伊斯兰哲学家那里,真主(安拉)就是终极的"一"(1)。试图从伊斯兰的原典文本中找出如此众多的哲学家一致认"一"为本,这一普世价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育人,而文化育人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布局,重点打造"一班一品"特色班级文化,实现学生成功、教师提升、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一、"一班一品"主题的确定"一班一品"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打造班级特色品牌,使残障学生在"一班一品"的创建中,受到有效的教育;使教师在"一班一品"活动创建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与特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毕飞宇小说中一再出现的镜、钟、影和胡琴的意向入手,考察毕飞宇小说的叙述人称、叙述速度、叙述结构和叙述意图。深入阐释"我"与"他"的分离与揉合,"快"与"慢"的交替与演变,"是"与"非"的分明与模糊,"语言"与"沉默"的相反而相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V一把"泛化为"X一把",其中X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V一把"后面可以带宾语,而"X一把"则不一定;而这一结构泛化的深层原因是语言系统强大的吸纳作用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交际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陈永坤 《教师博览》2010,(12):33-33
一日,弟子问师傅:"孔夫子、农夫、轿夫、夫妻、匹夫,都有一个"夫"字,此"夫"与彼"夫",是否相同呢?  相似文献   

1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基于人本理念的学理基础,新教育实验是"新"的教育,"心"的教育,"行"的教育,"幸"的教育,"星"的教育,"信"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努力建设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新教育实验通过"六大"行动及新教育每月一事,实现"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同样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位从事钢琴教学近二十年的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我几十年的一线教学中,当学生在回课时曾有多少次的"再来一遍",我已数不清,也记不得了。但对"再来一遍"时学生表现现象的共同性,让我越来越觉得,这好象是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情形学生弹奏时的一个共同问题,教师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尤其是对于程度浅、年龄小一点的学生来说,好象这一  相似文献   

18.
走过一段快速发展期,我校"友善用脑"教学研究渐渐步入瓶颈,改革难以有效推进。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新进教师缺乏实践,空有一腔热情却入门不得;接手新班的教师求简求快,重返"教"堂;年长教师因袭陈法,变革困难……经过反复的思量与研讨,参照教学竞赛磨课的经验,我们想出了"一课多上,都上一课"的教研方式。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就课后问题让大家思考,很多学生立即打开手中五花八门的"讲析"、"详解"、"学习宝典"等资料,不让看偷看,甚至有"认真"的学生提前抄好了答案;若让大家思考资料中没有答案的问题,则学生不是一副与我无关的姿态,就是做好记录"标准答案"的准备;收缴学生作业检查,更多的学生答案雷同,而且"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