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务工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贵州省凤冈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凤冈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务工收入正成为凤冈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县委、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在农民增收的重要位置。各乡镇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向省外发达地区输出。  相似文献   

2.
消除歧视农民工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群建 《中国培训》2007,(11):48-48
一、适应三个需要,做好"农民工"工作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留下的增加值有近两万亿元,带回家的有5000至6000亿元,农民增收有50%靠外出务工收入。就江苏泰兴市而言,2006年全市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3万元,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力量,然而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新农村将是一句空话。作为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当前农民增收的需要,调整优化农村职教资源,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当地实际办特色职业教育,开展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着手构建农村职教服务平台,为农民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农民增收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关系着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本文从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入手,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在贵州省10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9个典型示范村,整理了典型示范村及其对照村连续两年调研所得的数据资料,并将数据资料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照分析,据此论证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甘肃农民增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自身发展,农村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和国家财税政策调整等都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甘肃省农民增收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应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甘肃省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与工业强省地位并列。甘肃省农民增加收入要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素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重点思考研究的问题。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科研滞后,农技推广应用率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为增加农民收入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以来,农民大规模外出务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制约了我省新农村建设,抽空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并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应当尽快作出政策性的调整,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归,培养能承担和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一代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而实现制度创新,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机制建设,对长期保证农民增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安徽农民外出务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但是,农民外出务工也带来不利影响,如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留守问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大城市病"的困扰。因此,应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保定市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其中贫困地区成为保定新农村建设的“短板”。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机会,应加快改革和创新保定市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建立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研究趋势析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必须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研究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返乡发展内含着返乡创业,返乡创业只是返乡发展的一部分;返乡发展意味着返乡创业者不仅要创业,还要参与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之中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的生存现状和富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大局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增收之路艰难。如何帮助这些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深刻分析了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和原因后,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十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许旭 《成人教育》2007,(2):71-73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建设新农村将是一句空话。而作为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根据当前农民增收的需要,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和教育经费渠道及经费标准,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民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14.
财政向农业投入是政府扶持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明显.目前应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优化财政支农投入方式,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江都市渌洋湖村农民增收模式为例,探索从制度和体制上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得出以下结论: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自我保护机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年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为改变这种状况,要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民增收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建立农村股份合作机制,加大农民增收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地位,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转变观念抓认识,夯实农民增收的思想基础;明确措施抓落实,筑牢农民增收的根基;完善政策抓扶持,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转变职能抓服务,营造农民增收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王景战 《职教论坛》2006,(12S):42-43
“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村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荥阳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推出“三张订单”.切实有效地培养和解放了生产力.使大批农民正式步入务工行列.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根据《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全市坚持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村文明为目标,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强化政府行为,保证农民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一)召开专门会议现代农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现代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增…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来抓。时代呼唤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将促进成教事业的壮大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今后必须致力于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