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课程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探讨了隐性课程的特点及范围,论述了隐性课程的功能,并就隐性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周忠新 《文教资料》2011,(22):193-19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渠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种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把隐性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简述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概念、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探讨,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继而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显然又是一门显性课程。若从隐性课程的角度看,或许能更好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有助于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让新课程的亮点更亮!具体而言,可以从隐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及从学习的主体、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的实施方式三个方面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道德、修养、审美等个性性格方面的塑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现代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加强隐性课程作用,重视对隐性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梅樊 《课外阅读》2011,(9):335-336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在近四十年中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本文将从隐性课程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含义特点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入手,具体阐述该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提出相关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所谓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性环境,经由非学术途径,将影响学生品德、知识、行为、情感、能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被忽视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将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对隐性课程的探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教育学家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学校德育、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12.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课堂访谈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乒乓球实践课中隐性课程的教学,以及几种有助于提高隐性课程教学效益的课程模式进行探讨。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师言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都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充分发挥隐性课程育人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乒乓球技术的同时,也得到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体验。同时,“比赛激励机制”课程模式、“速成教学”课程模式、以及“考试主线”课程模式,都能较好的推进隐性课程教学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职教育应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向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人格和文化的统一。这就必须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涵义及其作用进行论述,并对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提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战略、新举措,充分体现我国思政工作正在加强教育的内隐性、渗透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显性学科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能。基于隐性教育理论,探讨隐性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揭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规律,构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和实施模式,对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相对的。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促进课程研究发展的功能,个性品质发展的功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稳定而持久的,而作为隐性课程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创造力等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隐性课程做了探讨,着重阐述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积极意义,尤其是校园文化对营造学术氛围、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希望引起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让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师德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校园文化中隐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对这些隐性课程进行挖掘和开发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