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烨 《内蒙古教育》2009,(14):42-42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孙巧云 《教育》2011,(6):50-51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感培养,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教学,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切不可小视。朗读可以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出口成章"和"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在这种新精神的倡导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分注重角色变化和教学方式改变的一些现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作了讨论解疑后,就转入了由文本而延伸的扩展性训练,或听说训练.或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4.
一、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的联系与区别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语言教学形式,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语言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手段;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都为自主的理解留有空间;都是培养学生个性素质的手段;也都与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从程度上看,感悟语言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感悟式教学”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为前提。以刨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解破疑惑为关键.以获得顿悟为目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基于文本的教学,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读懂。文本。是进行感悟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刨设种种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此开始产生听讲的兴趣、想说的欲望、合作探究的心情.为。有感而悟“打下基础:或通过巧妙的澡堂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很重要。所谓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教材上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多读、揣摩,才能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才能明晓文学语言的雄浑意境。我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多渠并进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并让学生在感悟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实践中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在语言的积累、感悟、诵读中,丰富人文意识,弘扬人文理念,体会人文意蕴,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实践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谭燕萍 《广西教育》2008,(16):41-41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指导性、激励性和示范性。教师课堂语言不仅关乎教学对话的沟通,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体现人文关怀的魅力,即多一点激励性的语言,少一点讽刺挖苦性语言,多一点赏识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实施,总是更多地借助于训练的话,那么,对人文性的追寻,感悟便是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阅读理解是感悟的基础;整体把握是感悟的要领;平等交流是感悟的保障;独特体验是感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12.
秦国芹 《现代语文》2005,(11):91-91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语言知识的教学,如识字、词汇、语法、句子及修辞等的教学.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必然承担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与职责,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深入挖掘语言中蕴涵的人文底蕴与情怀,用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孙巧云 《教育》2011,(16):50-51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感培养,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教学,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切不可小视。朗读可以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出口成章"和"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4.
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能力培养目标 ,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语言能力培养成功与否 ,在表现上有很长的“潜伏期” ,就是说 ,要看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表现 ,而不能仅仅着眼于目前。所以有人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要实现人的发展 ,注重远效。这种观点既肯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 ,又强调了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语文教育观。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深入 ,语文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向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转变 ,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向智力和非智…  相似文献   

15.
陈文魁 《陕西教育》2005,(12):30-30
必答题——语文课堂,生命必须鲜活综观当今的语文教学,课堂已悄然改变,学生自主思考着,细细地品味语言,咀嚼文字,寻找语文的诗意,感受语文的魅力;学生合作探究着,一起走向语言,一起走近文字,一起追寻语文的本源,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但是,课堂中师生的“快乐指数”如何?繁华的课堂表面是否也具有丰厚的内涵?这样的课堂能否经得起细细推敲?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与新课改不太和谐的音符:文本的生命化还很粗糙,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文本表面的意义,对于其与社会、与生活有机交融仍较少;教学的生命力仍不强,课堂较多的是在语言文字上的打转转,表面理解感悟多,联通生活体验少……是什么造成了诸多问题的存在,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到底有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这个特性,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过去的阅读教学,教师多讲解多分析,学生少读背少感悟,结果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苦了老师,误了学生。痛定  相似文献   

17.
黄荣 《时代教育》2009,(7):168-168
语文课程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语文教育的好坏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门学科,语文课程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体会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由学生自己去感悟,质疑,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适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复句:“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这可说是复句分析中的“名句”,历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有提及,很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9.
覃婧 《广西教育》2010,(20):25-26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思想。因此,语文不仅仅是工具,它还应该是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要有思想、有情感、有审美、有精神,它应该引导学生享受其中蕴涵的思想,帮助学生体验其丰赡的情感,教育学生领略其精神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暗示是心理学名词.往往指通过眼神、动作、语言等对他人施加心理上的影响,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提醒被暗示者矫正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