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宋诗》资料丰富,浩如烟海,对研究楚汉人物刘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宋代诗歌中描写刘邦的诗句能够突出刘邦个性的独特性、时代性与可接受性。宋诗里描写的刘邦,他布衣提剑取天下,能够知人善任、统领全局、宽容仁义,但也有自身的性格缺陷,如狎侮、无赖、猜忌、记旧怨等。宋诗对他的描写,展现了宋代文人在特定环境下对刘邦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真实的刻画,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形象的时候给予独特的视角与关注点——"大骂",同时他敏锐地感知并分析了刘邦"骂"这一情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使得刘邦的"骂"起到了"统御术"的政治功用。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出刘邦理性地掌控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司马迁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他理性思辨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刘邦这一特质的辩证性的理解,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却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封侯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双纯粹的利益目的结成的联盟,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双方反目,诸侯王遭到屠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在元散曲家笔下,刘邦形象的一些方面得到了展现,在肯定刘邦功业的基础上,暴露了他德行上的问题以及屠杀功臣的事实.元散曲家将散曲中的刘邦形象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他们选取的这些角度实际上蕴含着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对统治者的质疑、对功名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向...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高坐龙椅,特别高兴,问大家:"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去天下?"群臣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刘邦听后微笑着说:"众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拥有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人中豪杰。"刘邦在提到他最得力的三大干将时,把张良排在首位,可见张良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打下江山,刘邦对有功之臣依次进行封赏。首先是韩信被封为  相似文献   

6.
刘邦兄弟四人,按伯、仲、叔、季排列,刘邦应为叔。但他却排作季,说明他在太公诸子当中排行最小。然而他却有个弟弟,这弟弟是他母亲改嫁后又生的,叫做“同母弟”。刘母是改嫁过的,所以刘邦称帝后只追认她为昭阳夫人,没有追认她为皇太后,追认太上皇后的是他的继母。刘邦也是刘母与他人私通所生的,所以刘太公不喜欢刘邦,刘邦也不喜欢这个太公。  相似文献   

7.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可端在《从神到人——由《史记》到《资治通鉴》看刘邦形象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三部史学和文学著作。《史记》、《汉书》对圣人进行神学渲染中,数刘邦最多。在世袭制社会中。刘邦以一介平民而成为天下帝王.当时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司马迁与班固都试图为其寻找合理性.二人虽然都描写过有关刘邦的一系列异闻,但二入的出发点却不同,司马迁描写神秘文化是为了探寻刘邦成功的原因.而班固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刘邦建国登基寻求合理性,作神学宣传,强调天意或天命。  相似文献   

9.
陶晶晶 《学语文》2014,(6):22-23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的传神描述,不但使鸿门宴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面试从教学中对《鸿门宴》一文刘邦若干语言的感悟,分析刘邦个性特征,由此探寻楚汉之争刘邦能够最终取胜的一些原因。一、三"君"二"公"与"将军臣下"在《鸿门宴》中,刘邦对别人的称谓的运用真可谓合时合宜,这些貌似不经意的称谓,其实尽显其深藏不露的韬光养晦之术。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刘邦是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刘邦与项羽的性格特点,教材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分析题。在回答刘邦的性格特点时,湖南等五省编的“教参”将刘邦说成“多谋善断”、“虚心下问”。笔者不能苟同。司马迁忠于史实,调动文学手段,匠心独运将刘邦放在大军压境、与项羽争王、双方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三用“为之奈何”,展示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用“为之奈何”,宴会前,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尽管兵力对比悬殊,刘邦却暗藏野心,伺机与项羽争帝,却未料左司马曹无伤将他的野心密告于项羽,项羽大怒,立即号令三军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14.
从人格心理学的视角解读《高祖本纪》,阐述了梦魇、心像、本能对刘邦人格的扭曲,以及“人格面具”在刘邦成功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左右手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非常信任、倚重他。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刘邦只让他做了一名管粮的小官。萧何与韩信交谈过,知道他有奇才。刘邦的军队到南郑时,手下很多人都逃跑了,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对张良、萧何、韩信助其取得天下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三人为“人杰”。实际上,在政治运行中刘邦与三人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政治博弈格局。本文拟就以政治博弈论为研究路径,分别从政治目标、政治资源和政治对策的比较研究,探析刘邦“与三杰”间的关系及政治结局。  相似文献   

17.
刘邦的哭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征这个时候,刘邦忍不住哭了。我想刘邦这次的哭是真实的,在我看到的关于刘邦的记述里,刘邦很少哭。  相似文献   

18.
声东击西     
魏豹曾经跟随汉王刘邦一起打天下。后来,魏豹觉得刘邦对诸侯大臣傲慢无礼,非常不尊重,就有了离开刘邦的心思。于是,魏豹趁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封地,又切断河道,背叛刘邦,自立为王。  相似文献   

19.
刘邦经过几年征战,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的身边有一个丞相,名叫王陵。说起王陵,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呢。王陵是刘邦的同乡,原先王陵在沛县是个富户,论乡亲辈,刘邦还称正陵为兄呢!刘邦在家乡揭竿而起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乡党,带领数千人起事,并占领了河南重镇南阳。因为刘邦势力强大,再加上老乡之谊,王陵便率军归属刘邦。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与文学:大相径庭的两个刘邦形象 以同一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塑造出大相径庭的形象.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不乏先例。但是,同以刘邦为蓝本、又同以刘邦做了皇帝的第十二年十月“还乡”为创作素材.司马迁和睢景臣却给我们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且尖锐对立的形象.实属罕见。这两个刘邦:一个典雅庄重.是关心民生、对故土乡亲一往情深的贤明君主;一个则低俗卑劣,是恶德昭彰的小人、市井无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