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人教社高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2.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甘肃/魏泽民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  相似文献   

3.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以辞赋称著的人,文学史将其屈、宋并称。宋玉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据汉代人的记述,知其为鄢人,曾事子顷襄王。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称有宋玉赋十六篇,而人们考定认为可靠的唯有《九辨》。宋玉事顷襄王的年代,姜书閤先生说:“襄王即位(公元前299年)初年,他已过二十岁,而襄王死前他已垂老,并离开宫廷”。据此推知,当在楚迎秦妇、楚秦谋  相似文献   

4.
《屈原列传》是中专语文教材必读篇目,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评价屈原是教学中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1.整体把握屈原生平;2.掌握生字、词语,扩大语言积累;3.熟读成诵,完成两个语段的背诵。  相似文献   

5.
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政治才能,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特别是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曾使多少炎黄子孙热血沸腾。司马迁以其史学家的锐利、文学家的文笔、尤其是以一颗同样伟大而高尚的心灵去发现他,去发掘他,去为他立传,去寄托自己的激愤和哀怨之情。所以《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两位伟人的对话,它展示的是两个伟人的胸襟和情怀。  相似文献   

6.
《屈原列传》是中专语文教材必读篇目,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评价屈原是教学中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1.整体把握屈原生平;2.掌握生字、词语,扩大语言积累;3.熟读成诵,完成两个语段的背诵。  相似文献   

7.
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货殖列传序》是司马迁的一篇思想深刻、文采斑斓的经济学论文,很值得我们一读。但是,该文的某些注释还有些未尽人意。反复研读课文时,偶有一孔之见,未敢自是,因草就此文,谨陈鄙陋,以就正于大方。 (一)夫山西饶材、竹、谷、(纟卢)、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其中“声色”一词,在本课中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耳目欲极声色之好”这句中,课本注为“音乐和女色”。在本句中课本未作注,大概是同上注。人教社版《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理解的: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这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去生搬硬套的训释方法是不太妥当的。诚然,“声色”有“音乐和女色”的意思,例如:《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  相似文献   

8.
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政治才能,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特别是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曾使多少炎黄子孙热血沸腾。司马迁以其史学家的锐利、文学家的文笔、尤其是以一颗同样伟大而高尚的心灵去发现他,去发掘他,去为他立传,去寄托自己的激愤和哀怨之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用考证、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指出《屈原列传》一文在记载屈原生平事迹和反映当时历史背景时存在的疑难和失误,以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将《屈原列传》记事的疑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紊乱,次第颠倒。二是交代不明,背景不清。三是情理不合,事理不明。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教学如何达到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认为在词语教学中抓好比较归类和相机启发诱导,渗透有关知识的讲授是培养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正确做法。因为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而又以实词的掌握为主,在实词说来一词多义的现象又十分普遍,故而没有这方面比较归类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与”,教材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教材对  相似文献   

12.
从《屈原列传》看屈原是一个文学形象,《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不是屈原创造了屈原的故事,而是局原的故事创造了屈原。  相似文献   

13.
张国光先生写了一篇《读<屈原列传>志疑》(以下简称<志疑>)。在《志疑》中列举了《屈原列传》八条“漏洞”,外加一条“疵议”,从体裁写法到思想内容,作了全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刘晓峰 《语文知识》2002,(10):50-50,F004
一、惠王、武王、昭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对其中涉及的“惠王”“秦昭王”,人教版中语教材编者仅对前者简略注曰:“秦惠王。”一般读者对这两位国君的有关情况不甚了解,因而影响了对课文相关情节的理解。 实际上,秦惠王与秦昭王谥号的全称分别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代的“人物述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著作,后代史学家高度称颂它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屈原列传》节录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是现有关于屈原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资料。修订后的《大纲》恢复了这一传统名篇,是恰当的,这对于中学生认识屈原和司马迁都有帮助。 中学语文课本节录自《史记》的材料共有四篇:《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和《屈原列传》。司马迁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87):11-12
本文悲叹楚王的昏庸亡国,感慨屈原的出类拔萃遭馋和赞颂其高尚人格,揭批上官无耻的嫉妒和感慨郑袖的祸国。  相似文献   

19.
近来在备《屈原列传》(高中四册新课文)时,我比较了目前通行的各种选注本,参阅了散见于各种期刊的有关该文的资料,发现有些句子的标点与常见解释似有可商之处。现在将备课中随手记下的一些材料整理出来,以就教于专家。 (一)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研究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重要史料。关于《屈原列传》的注释,自刘宋、唐代三家注以来,那是颇多的。其中有些地方,一般注释者,或未曾注意,或语焉不详,或注释失当,影响对屈传的正确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有选择地作点解释,以供研究者参考。(1)争宠《列传》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庄子·齐物论》郭象注:“对辩曰争。”因此容易误解为“鹬蚌相争”的“相争”。从传文看,主语为“上官大夫”,“与之”为“同列”的状语,“之”非主语。“争宠”、“心害其能”都是“上官大夫”的谓语“心害其能”不能两属,则“争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