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央视从正确的传播动机出发,选择正确的传播时机,开展了一次成功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内容上,《大国崛起》出色地承担了央视作为主流媒体传播主流文化的责任,在传播方式上,运用了多样的劝服方式。但是,该片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仍存在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德语纪录片《中国边疆》为分析对象,透过对该片拍摄视角、文本内容与叙事手法的全面解读,点出了该片之所以能突破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藩篱,获得普遍认同的核心要素在于面向现实,客观、公正地真实记录.文章同时基于该纪录片的个案分析,提出了我国纪录片要实现真正跨文化传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岑岚 《新闻世界》2023,(4):82-85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的创作策略,主要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行为过程三方面分析该片是如何有效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并提出正确看待自身文化,以开放心态面对国外制作团队,从文化差异中寻找情感共性载体等纪录片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4.
电影《搜索》以一位都市白领不给老人让座的事件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作为主线,探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伦理危机。虽然该片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但是该片的背景与现实社会极为相近,它所反映的网络传播现象,对当代社会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理论,深度研究曾引发海内外国民高度关注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发现该片通过“再现”功能下的传播内容隐喻设计、主体“互动”意义下的传播距离设置、镜头“构图”设计下的传播信息表达,充分实现了影像表达。因而进入“读图时代”后,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可通过视觉语法把握影像“再现”“互动”“构图”的功能,来促进观众进行主体互动进而加快认知递进的过程,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穹顶之下》自发布以来,短时间内引起舆论广泛的关注与热议,本文通过对《穹顶之下》传播策略及传播路径的分析,认为该片选题把握准确、富有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多种传播技巧的运用、传播渠道的创新,成为其成功营销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付春苗 《今传媒》2012,(10):74-75
大型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片以百位平均90高龄的耄耋老人深情口述为线,真实再现了难忘的延安岁月,生动反映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从传播理念和创作特点上对该片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李斌斌 《新闻世界》2014,(8):286-288
本文对电影《美国往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该片中的暴力内容的场景、形式、性质等做具体的分析,从叙事的角度分析该片中暴力内容对电影的主题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多方关注,本文着重探讨该片的文化特征及国际化传播视野。  相似文献   

1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该片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实现了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等传播价值,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耕现实、精准共情、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等共情传播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11.
潘旋 《出版广角》2019,(12):55-57
《我的青春在丝路》是一部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和芒果TV联合打造的主旋律纪录片。该片创新性地以“小视角”折射大主题,以“小人物”承载大情怀,通过讲述19位青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挥洒青春汗水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丝路精神,同时也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国家形象构建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素材。此外,在如今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片所采用的立体式精准传播模式,不仅有助于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全媒体矩阵的加速形成,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也同样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杜佩 《视听》2016,(6):91-92
《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在传播的过程中,该片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表征着当下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秉承国际国内双向传播理念,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重维度中,柔性传播国家主流话语,将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经由人物群像年轻化、观察视角年轻化、传播方式年轻化等表达手法,将“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相结合,实现情绪共情和价值共情,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该片为例,探究纪录片创作如何更好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诉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6.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自《舌尖上的中国》收获无数好评以来,美食纪录片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也更为重要。《风味人间》更是原《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的又一力作。该纪录片不仅将观众所看重的美食、故事与地方三要素融为一体,更因其独具特色的拍摄视角和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让该片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与好评。《舌尖上的中国》的独特在于其所带有的民族烙印,而《风味人间》则更具世界性,不仅仅将视野放在国内,更是着眼大洋彼岸,不同地域的美食都在该片中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本文,将该纪录片放到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该片如何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进行跨文化传播,希望给未来纪录片在跨文化领域中的传播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沈璐 《东南传播》2021,(8):67-69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首部讲述马克思光辉和战斗一生的国产动漫《领风者》开播,该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少年喜爱的动漫相结合,既满足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也使理论传播呈现了全新的讲述方式.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传播也不应该仅局限在传统的宣传和教育之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新的传播方式,将青少年习以为常的二次元世界与理论传播的空间打通,从而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让青少年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沟通壁垒,通过优质内容让青少年与理论对话,在对话中承担起青少年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无穷之路》是由香港无线电视出品、以香港媒体人视角呈现内地扶贫变化的主题纪录片。该片通过典型人物塑造、内视角呈现、问题意识引导、今昔对比等手段呈现国家扶贫政策、各地脱贫成果与基层实践,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抵达力和感染力。本文从创作特色和现实观照两个层面,对该片在记录扶贫实践、建构奋斗记忆、传承扶贫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提供脱贫智慧、塑造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为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电影《海角七号》在海峡两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票房成绩。内容本土化、营销策略得当是该片在台湾红火的原因,社会环境不一、上映时间过晚、危机公关不得力、宣传力度不够、未及时制止盗播盗版是该片在内地遇冷的原因。该片的经验教训,给电影营销如下启示:本土影片有"钱途";口碑营销威力巨大;危机公关应及时启动;文化隔膜应尽量打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