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有利于拓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视角、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科学认知、彰显“中国方案”的独特魅力,推进全球治理。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也具有战略机遇与条件,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并未改变、中国硬实力显著增强,为其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政治话语国际传播经验的积累,为其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备国际传播的内在条件。要围绕增强传播主体的话语自觉;提升该思想的对外阐释力;促进政府外交、公共外交以及传播媒体的协同发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智库的智力支持等四大方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如果国际传播是一驾马车,那么拉车的马儿便是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国际传播人才则是这驾马车的车夫.马好,马车才能跑得快;车夫好,马车才不会跑错方向.文章通过回顾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国际传播经验,着重从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人才两方面来探讨中国电视媒体如何“走出去”,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阐述中国电视媒体“走出去”有赖于三个要素:传播力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大力培养.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改善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话语传播对话语权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而话语权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际竞争的利益问题。在推进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过程中,会面临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主义、自身的传播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话语传播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尊重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的话语质量,提高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中国话语的传播体系与机制,来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需要优化传播策略,深入实施文化传播差异化、资源配置系统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发展叙事形象化、网络传播交互化等策略,以更好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体系,高校加强构建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意义重大。面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文章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抵制力;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加强队伍建设,为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高校师生;增强阵地意识,不断提高传媒多元化语境下宣传舆论的主导能力;加强传播主体的示范性建设,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责无旁贷等六个方面就加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涉外专业大学生国际传播力培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人才优势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应有之义,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从多维度、多方位、多层级提出了构建涉外专业大学生国际传播力培养体系的路径,即在内容维度注重“知己知彼”的系统输入,在渠道维度强化“三个课堂”的互联互通,在实践维度促进“知情意行”的落实落地,旨在提升涉外专业大学生的国际传播力,使之成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中的“轻骑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带来了机遇。但在传播过程中,仍存在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态势、国际受众复杂性、国际社会误读误解、复合型传播人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搞好分众传播、主动借助新媒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胡昳昀  刘宝存 《教育研究》2021,42(10):93-103
教育软实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育软实力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软实力分析框架,即教育价值力、教育制度力、教育政策力、教育创新力和教育传播力.通过国际软实力排行榜比较发现,中国教育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中国教育软实力存在不善于提出具有价值力的教育理念、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政策设计不健全、教育创新力有待提升、教育传播力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软实力,我国需加大教育投入,夯实教育软实力的"硬"基础;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教育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育理念影响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提升中国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亲和力;构建教育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时代方位,迎来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彰显中国和世界两个价值维度。对中国而言,有利于提高国际话语权力、破解形象赤字、化解信任危机和澄清价值事实,为实现“四个伟大”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支持;对世界而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底色的中国力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有益的智慧参考和价值指向。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政治本色、坚持经济合作的领域深化、坚持文化理念的一核多元、坚持共同价值的探索实践、坚持对外交往的渠道疏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准则。从国际视野研究、解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因此,应以国际视野为出发点,从国际背景、国际定位、国际认同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紧密,中国正以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崭新的国家形象被世界各国认识,国际影响力也呈现逐年提高态势。与显著的发展成果相比,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有待提升,突出表现为地缘政治制约中国话语的有效传播,西方舆论歪曲中国话语的本意传播,部分国家抵触中国话语的正常传播,现有话语限制中国话语的整体传播。为积极应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发展的价值立场以指明中国发展愿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强调中国话语精髓,坚持中国的持续发展以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建立缜密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以增强中国话语的信服力。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对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且在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力、国际学生吸引力、科研学术引领力、跨境教育“中国方案”影响力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尚存在结构布局不够均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能力亟须提升、高效能治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为此,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补齐短板,在适度统筹规模和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加大支撑保障力度、多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切、把好引进和审批准入关,完善合作办学治理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切实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程赞 《思想教育研究》2022,(12):114-119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事关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步骤,是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认可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消除西方涉华负面舆论影响的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国际形象传播,在百年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长期以来,仍受西方传播资源垄断、话语霸权挤压以及敌对势力污名化行径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面临很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传播资源,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拓展传播主体,创新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作品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敌对势力的污名化行径展开有理有据的斗争,全面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广府文化在传播内容、传播秩序、传播体系、传播机制方面出现了影响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障碍因素。加强和改进广府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以下进路: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其软实力方面提供内在驱动;从加强广府话语体系建设,构建文化国际传播新秩序方面奠定学理基础;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其国际传播体系方面夯实平台支撑;从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贸易顺差、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方面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本土政治话语,而其国际传播话语是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对中国日报网发布的106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1)报道重点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中国性和实践性,在要素选择上呈现出“重实践轻概念,重理念轻叙事,重政治轻其他”的特点;(2)报道建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用主义者、全民参与者和文明交流者形象;(3)报道信息来源和话语来源广泛,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有所保证,引语忠实展现话语原貌,保证了话语转述的客观性;(4)报道内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污名化中国、美国“民主峰会”、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秩序、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