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中,“大都”与“大多”是一组表示范围义的同义副词,“大多”也可用来解释“大都”,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大都”与“大多”一般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且不影响句子原意,似乎绝对同义。对此,基于BCC“多领域语料库”,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都”“大多”分别与动词的搭配情况进行检索分析,得出副词“大都”“大多”与动词搭配的共现频次和使用程度的差异,进而探讨了造成搭配程度差异和语义差异的原因是数量的限定与凸显、构词语素的偏义、主客观量的限制,最终尝试对词典释义进行完善,以期为同义词词义辨析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
曾祥婷 《海外英语》2011,(7):351-353
英文求职信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求职信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好的开端。在求职信语篇中,运用词汇衔接有助于语篇语义的表达与连贯。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胡壮麟的词汇衔接理论,通过对典型英文求职信例文的分析,从词汇复现(重复,同义词,上义词,概括词)和搭配(选择限制,共现)两个角度分析词汇衔接手段在英文求职信语篇在上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水平普遍较低下,主要归因于他们不会用启承转合的衔接手段,这暴露出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篇衔接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四级作文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词汇衔接手段的合理使用能使思想表达清楚,条理清晰,语义连贯,主题突出。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揭示词汇衔接尤其是共现关系对提高四级作文质量的重要性,并对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何家荣 《学语文》2002,(3):44-44
“同义手段”是修辞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同义手段的选择甚至被认为是修辞的基本内容。在言语活动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重视,就是几种同义手段同时运用,我们把它称为“同义手段的共现”,简称“同义共现”。如莎土比亚用一组意象群来赞美哈姆莱特的优秀品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娇花,时流的明镜……”这一连串相近的意象,合奏出哈姆莱特理想人性的优美和声,这就是同义共现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反同义结构是一类特殊的、反逻辑的语言结构表达式。正反两个结构式虽含有相反的语义要素,却表达相同的真值语义。正反同义结构包括含有否定词的结构和反义对立式两类,过往研究多聚焦于第一类。本研究基于认知拓扑观和识解理论对正反同义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统一分析。研究发现:(1)认知拓扑观下的“拓扑不变量”是正反同义结构形成的概念基础;(2)识解是正反同义结构形成的深层认知机制,具体表现为识解过程中的不同突显、不同详略度、不同视角和不同聚焦;(3)正反同义结构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学生习得更多词汇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义学里,语义场理论主要包含三种语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反义关系和同义关系。该理论为词汇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用该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词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相似文献   

7.
语料库语境共现在英语猜词法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语料库已经开始进入现代英语教学课堂。语境共现这种多语境的新型文本呈现方式将对词汇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本文阐述了语境共现和词汇学习的关系,着重对利用语料库语境共现进行词汇猜测的依据和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并且指出了阻碍其实施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前提.为了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词汇,我们根据相关语言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五种词汇教学方法,即构词教学法、语境教学法、文化教学法、语义场教学法,以及故事教学法.  相似文献   

9.
词汇习得是语言技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传统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对词汇衔接理论的研究,从词汇复现和词汇共现两个方面探索新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可以使英语词汇教学进入篇章层次,让学生学会从篇章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词汇的选择和组织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其词汇习得和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从“现代语言学之父”、世界最著名的语文学家索绪尔于本世纪初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观点以来,词语之间的系统联系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重视,围绕词语之音的语义联系问题,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概念,如语义场理论、义素分析法等等。传统语言学只注意到词语之间的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而实际上词语之间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S比N还N”构式的语义识解问题。在考察构件N语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名词物性结构与N的内涵属性关系,发现物性结构理论可以较为系统地描写解码者所具备的名词静态百科知识。进而,基于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描写、解释“S比N还N”构式的语义识解过程。语义识解是一个带有解码者个体性、主观选择性特征的在线动态过程。物性角色、认知环境、记忆之间的互动最终促成了“S比N还N”构式义的精细化识解。  相似文献   

12.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产生于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重新匹配,是对经验的重新识解,也是人们识解经验的重要语义资源。科技语篇是人们对常识的重新识解和重构的语篇,语法隐喻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探讨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作用,从而发现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特点及语法隐喻和科技语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由分类法的e-Learning共现标签网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标签的自由分类法是Web2.0环境下一种有效的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具有自由性、共享性、平面性、不平衡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本文构建了基于社会化书签系统del.icio.us数据集的e-Learning共现标签网络,并分析了网络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e-Learning共现标签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两个基本性质: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同时本文还应用聚类分析发现了e-Learning共现标签网络中有意义的簇集。对共现标签网络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标签词汇间的语义关联,构建平面化自由分类法的概念体系和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组合结构中词汇语义的变化是“词汇-句法语义”贯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词汇语义的最低层级-词汇义征,考察了组合结构中词汇语义的变化,共区分出组合关系引发的义征凸显、义征增加、义征转化三种类型。其中义征凸显是词汇语义变化的主要类型。作为工程语言学项目,这种考察对句子的理解和生成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语义场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局限于教材中的生词词汇表,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孤立地进行词汇记忆。语义场理论关于英语词汇网络的建立,尤其是对词汇的上下义、同义、反义关系的明确,有助于教师就某一个词进行相关词汇的辐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而提高英语词汇记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晓婷 《海外英语》2012,(22):187-189
概念库经验识解机制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纯理功能理论在认知视角下的进一步拓展。它以经验语言的哲学观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成分、图式和序列为核心内容的经验语义识解机制。该文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经验识解机制理论对翻译中的语义传递过程起着强大的解释效力,可归纳为"成分对应,图式一致,序列解构"的解释效力假设。  相似文献   

19.
论语义构成成分分析法分析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语义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事实。将语言学语义学中的“语义构成成分分析法”运用于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同样行之有效。借此可以从对语言语义现象的感性认识转入到对其本质或规律的理性认识中,从而拓宽语义关系和词汇关系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有别于一般语境中的词汇同义关系,特殊语境下涌现的同义词更有创造力,其同义关系呈现不确定性。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汇同义关系时,其同义词时常呈现涌现特征,这一特征无法通过语义联系理论进行阐释。本文以关联理论模型为出发点,结合认知心理学特殊范畴概念,探究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前提和机制。研究指出,词汇同义关系的构建是词汇百科信息与语境假设互动的产物,其涌现特征由会话双方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在具体语境下推导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