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开始于1895年,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占据中国思想界主导地位的是维新变法思想。从1903年起,随着客观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之孙中山加强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才逐渐衰落。待到1905年《民报》创刊并同维新改良派展开思想大论战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完全取代了维新变法思想,而占据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文学大潮终于不依梁启超个人意志的左右而向前,政治形势也令他尴尬不已。在经过海外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目睹国内外的一系列政治变故后,后期的梁启超对往事、对学术、对文学的看法开始向理性回归。但梁启超对文学认识的回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4.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文学大潮终于不依梁启超个人意志的左右而向前,政治形势也令他尴尬不已。在经过海外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目睹国内外的一系列政治变故后,后期的梁启超对往事、对学术、对文学的看法开始向理性回归。但梁启超对文学认识的回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5.
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间接接触了西方近代社会及政治制度,思想日趋激进。但是,在1903年出访美国之后,梁启超却公开宣称自己“自美国来而梦俄罗斯”,其思想政治立场从主张排满革命、实施民主共和退回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圈子之中。促使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在美国考察所产生的对民主政治的失望,与其服膺的政治理论的改变,以及与其对国民性改造艰巨性认识所产生的畏难心理有关,也与他当时窘迫的个人处境及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关系变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戊戌维新时期,樊锥和维新派都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他们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同点包括:都大声疾呼变法维新;都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宪政;都主张大力发展近代民族工业,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都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培养人才;都主张改革社会陋习,禁止吸食鸦片和女性缠足。然而,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包括进化论思想、法治思想、“三权分立”思想、自由思想、“地方自立”思想、重商思想、妇女解放思想、大同思想等,对此,樊锥没有明确的提出。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随着西学思想的传入,近代的婴幼儿教育思想呈现出新的内容,本文将从传教士的婴幼儿教育思想,维新变法之后教育家对封建传统婴幼儿教育的建议,康有为、梁启超的婴幼儿教育思想,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婴幼儿教育思想等四个方向对中国近代婴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做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近代婴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随着西学思想的传入、近代的婴幼儿教育思想呈现出新的内容,本文将从传教士的婴幼儿教育思想,维新变法之后教育家对封建传统婴幼儿教育的建议,康有为、梁启超的婴幼儿教育思想,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缨幼儿教育思想等四个方向对中国近代婴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做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他们反对旧学、倡导新学,主张设议院、开国会、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对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猛烈的批判,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谭嗣同的表现尤为积极突出.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抨击君主专制及其理论基础、纲常名教,宣传维新变法,并身体力行,积极投入维新变法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12.
宋育仁是一位杰出的维新志士。维新运动时期,他揭露时弊,纵论时政,言行并用,呼吁变法。他抨击官僚制度弊端,要求改革官制的思想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志士改革官制的主张颇为相似。其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战争后沉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深厚的国学素养等因素促进了他政治思想的产生。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张西学中源、过度崇古尚古等。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们,与他们的政治主张相适应,在文化教育领域里也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主张,他们把教育改革作为实现其政治思想、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为了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躬身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为了拯救古老的中国,把他们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维新变法的主张公之于社会,广泛地影响群众,左右舆论,就在各地大量地发行报纸。报纸这个社会舆论工具于是乎就成为戊戌时期维新派宣传、传播西学的重要新型媒介之一。(一)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变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利用各种渠道渗入中国,而作为西方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后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救国”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2年。为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还选派留学生以事翻译“西学”书籍等,构成了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洋务教育,教育目标从培养“重德轻艺”的政治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专门的实用科学技术型人才转变。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上进一步主张“开民智”,提出应对广大民众实行启蒙,以培养新的国民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郑观应的《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洋溢着变法自强思想,他用诗歌凸显“古今之变局”论和“春秋战国”说的历史观和时局观,作为亟言“变法宜决断”的依据,他在吟咏中所表达的变法自强思想,始终把“改科举”、“设学校”、“育人才”放在首位,在主张“练兵将”、“制军器”的同时,强调“决胜于商战”。其又一特色是明确主张进行以改官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并有抨击“专制”、向往“民权”的吟咏。“此际朝廷求变法,可如俄日合经营”,郑的这种心声与维新派同调,但他缺少实践维新的献身精神和主体意识,故只是维新论者,还不是维新派。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70年代前后,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不仅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思想界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即早期维新尽想。作为晚清政坛上一位重要政治人物的翁同龢,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维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一 早期维新思想上承林则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下启戊戌时期康、梁等人的变法维新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中而又极其微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陈炽、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 早期维新思想向往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要求学习西方,改革图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独立自主地兴办民办企业和进行社会改革。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之后部分地接受了早期维新思想,思想上逐步倾向于维新变法,这是他一贯的政治主张的自然发展,也与当时的形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康有为培养维新力量的万木草堂和维新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出版维新刊物——《中外纪闻》;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思想,兴起了“诗界革命”运动.戊戌变法前,“诗界革命”主要是接受外来的影响,“挦(?)新名词以自表异”;戊戌变法后,则越来越趋于通俗化,比较注重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尤以受粤讴的影响最为显著.一九0二年,黄遵宪给梁启超写信,主张创作一种内容上“弃史籍而取近事”,形式上“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的“杂歌谣”.梁启超接受这一倡议,在《新小说》创刊后,特辟“杂歌谣”一栏,专门发表富于民间文艺特点的通俗诗作.《新小说》创办期间,共出“杂歌谣”九辑,其中五辑是“新粤讴”(又名“粤讴新解心”),一共二十二首,作者是珠海梦余生(又署名“外江佬戏作”).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对这些新粤讴给予极高的评价;“乡人有自号珠海梦余生者,热诚爱国之士也,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