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琥珀》一课究竟写了几颗琥珀?是具体写一颗琥珀还是泛写所有的琥珀?琥珀的形成“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这个“一万年”科学吗?  相似文献   

2.
“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一节语文课上,我按照教案正在讲授《奇异的琥珀》,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都在看书、思考,在书上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3.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4.
贵刊在2005年第10期上登载的《〈琥珀〉的想象不合理》一文,魏明峥、魏恒翠两位老师认为第十册中《琥珀》一文的想象不合理,即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蜘蛛跑到网外捉虫吃不符合实际。就这两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先说第一处“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6.
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一节语文课上,我按照教案正在讲授《奇异的琥珀》,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都在看书、思考,在书上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篇课文拿上来,总是教字词、初读课文、分段、逐段讲读、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套程式教法,缺乏应有的变化,学生感到没有兴味。近年来,我们就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打破逐段讲读这一程式化教法做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从释题入手。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课文的中心所在,教学可以直接从释题入手。如《奇异的琥珀》一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搞清楚:“琥珀”和“奇异”这两个词的意思和“奇异的琥珀”的含义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是着重写这块琥珀的“奇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奇异”在哪里?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讨论得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可以看见它们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学习“臀”“蜒”等6个生字的读音,会写“窄”“额”“端”等15个生字,积累“聚集”“宽广”等15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试着画出简单的路线图。3.重点聚焦描写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能读准“渗出”“拂拭”“掸掸翅膀”等词语的读音;通过看图片、文字,了解琥珀、松脂的特点。2.借助表格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用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解决。4.通过判断柏吉尔推测的合理性,学习有理有据地推测;通过寻找波吉尔推测中的疑点,根据已知信息形成自己的推测。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3.抓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复习交流,“乡村生活”芳华不减导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1.
<正>《琥珀》一课是根据德国著名科普作家柏吉尔所著《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作者围绕琥珀写了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及展开的推测这三方面内容。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文章,在小学语文中一向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笔者抱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念头,在2002年第5期《小学教学研究》中发表短文《〈琥珀〉的想像不合理》后,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并引发了一场争论。山东高密市井沟镇田庄中心小学杜玉利、陈美兰老师合著《〈琥珀〉的想像很合理》(见《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9期)一文表示反对,以维护原文想像的合理性。我拜读后受益匪浅,同时觉得也有欠妥之处,特此再叙浅见,与同道商榷。其一,推理论证缺乏科学根据。杜、陈老师认为,原文中“太阳照得火热,可…  相似文献   

14.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范畴,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文章按故事发展的顺序,依次向我们介绍了这块奇特琥珀形成的时间、形成过程、被发现过程和它的样子及科学价值。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即要懂得在记叙一件事情或  相似文献   

15.
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琥珀》。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有的学生说,琥珀是因天气太热,松树的松脂滴落下来将蜘蛛和苍蝇包裹形成的;有的学生说,没有海水将松脂淹没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琥珀也形成不了……  相似文献   

16.
《琥珀》(小语第十二册)一文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教学参考》(人教版P108—109)中关于这一自然段分析是这样的:“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琥珀形成的时间。”“这是讲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些分析显然是说琥珀形成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同时的,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琥珀形成的故事了。这无疑是把“琥珀”与  相似文献   

17.
新闻大爆炸     
蜘蛛与恐龙同时代科学家发现了一块惊人的琥珀化石,化石中,一只蜘蛛正准备捕食一只蜜蜂。虽然这只蜘蛛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它的猎物,但无论是蜘蛛还是那只小蜜蜂,都遭遇了不幸,它们被永远地保存在了琥珀中。这块琥珀化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  相似文献   

18.
《琥珀》这篇课文,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描写细致。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时,我着重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尝试。一、逆顺序,找根据,训练推理能力。《琥珀》以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叙述。从文章组材来看,作者在介绍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经过以后,为什么要描写琥珀的特征呢?这是因为这块琥珀是作者推测、想象的根据。教学时,我就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末尾的几句话,帮助学生逆着课文的  相似文献   

19.
不少中考状元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时,都强调过一条法宝,就是三个“本”:一个总结本、一个好题本和一个错题本. 总结本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你所理解的体系.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写一本自己看的“书”.自己写的“书”对自己最有用,理解也会更深刻.无论什么时候,有了新的理解,都及时把它加入到这本“书”里头,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复习和做作业,如果不进行思考、总结,就很难在中考中取胜.  相似文献   

20.
《琥珀》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为学生刚刚学过《黄河象》,所以我认为关于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一定非常容易理解。因此,课堂上照样用同学们喜欢的“读——想——谈”的教学方法按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