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2.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3.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围绕对鲁迅《铸剑》创作前后的文学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鲁迅在整理唐传奇和翻译《小约翰》等作品过程中对于创作《铸剑》的互文性影响。从而可以看出,鲁迅如何将传统文本和现代文学翻译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写作风格,且这一风格实现了对经典的现代性超越,即其内部所体现的对生命自身的审视与透脱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5.
《朝花夕拾》,对于作者鲁迅来说,显得童趣了些,用语方面也简洁了许多,是值得青少年一看的作品。但是,《朝花夕拾》从本质上仍然没有改变以往鲁迅用词、思想方面"诡谲"的风格,在某些方面更突显了他这类不一样的文风。这可从《朝花夕拾》的用词、思想,以及作者三个角度来探究其"诡"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开白话文之先河,阿来的《尘埃落定》则在当今文坛掀起西部文学的一个高潮。本文从主题切入方式、作家语言风格、作品优势土壤、艺术手法选择等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以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作品和作家。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格拉纳多斯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其创作能力为西班牙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其《稻草人》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曲调艺术,同时还结合了一定的绘画艺术以及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特点,为此,在本文中特选择以《稻草人》作品为例,深度解析此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演奏特点等。  相似文献   

9.
以“诗”证《诗》是《诗经》评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后代诗歌与《诗经》诗篇进行比较或印证。它不仅用于解释诗义,分析诗歌风格,还从诗歌的历史发展的视角寻找《诗经》与后代诗歌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易于评点者传达其审美感受,还可指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宋明奇 《文教资料》2010,(29):78-80
在多年教学的鲁迅众多作品中,文章作者以为写得最精彩的是短篇小说《孔乙己》。其精彩主要表现在: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题材,笔调轻松幽默,举重若轻。显出“从容不迫”;感情不外露,不作渲染,让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显出“从容不迫”;极短小的篇幅容纳着深刻广博的内容,构思精妙,语言精练含蓄,显出创作态度的“从容不迫”;从中国到世界性的文学意义.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永远超越时空的人物形象。显出创作艺术的“从容不迫”。可以说,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因文体而引起长期争论的作品。从作者的陈述和形式上看,它接近史传文体,但研究者将它归为短篇小说。鲁迅之所以用史传之名行小说之实,原因有三:其一,用建构的史传形成文体意义上的反讽;其二,小说文体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不仅《阿Q正传》如此,《故事新编》也是一个旁证;其三,彰显了鲁迅关于“立人”的深刻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成长为新文学作家,是诸多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新青年》编辑的约稿对鲁迅成为新文学作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向鲁迅约稿,使得期刊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制导下,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便继承了期刊的文化立场;编辑所编发出来的作品便体现了期刊的文化诉求;读者所阅读的作品便渗透了期刊的文化期待。《新青年》正是在这种期刊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才向“名不见经传”的潜在作者鲁迅约稿。这种新的期刊生产方式,既改写了潜在作者鲁迅的人生轨迹,又改变了《新青年》在文化发展历史上的边缘地位,同时也促成了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对新文化启蒙运动的认同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小说是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芥川取材于历史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造。芥川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也受到芥川作品的影响。虽然二人都是取材于历史,但无论是在取材、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技巧上都是同中有异。笔者试将芥川的《素戋呜尊》、《老年素戋呜尊》和鲁迅的《故事新编》进行比较,从微观处发现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朝花夕拾》的传记批评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记批评的角度审视《朝花夕拾》,其创作不仅是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受到“当下语境”的影响。从思想内容到文体形式这种影响广泛而深刻,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以来,多数人对作品中的“我”这个形象的理解倾向于: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怕负责任,软弱无力;串起情节,见证事件……我认为,要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我”,还应该结合创作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鲁迅自选集》作为鲁迅生前唯一亲自编选的文集,是鲁迅晚年审视自己创作的自画像。通过对鲁迅自选作品、序言、日记、书信等多维度的考察,发现鲁迅在编选《鲁迅自选集》时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考虑到阅读对象对文学的多元需求。其别出心裁的编选策略,不仅使选集具备了读者指示性的实用功能,还隐晦地流露出作家晚年的艺术品位及情感取向。这也使得《鲁迅自选集》成为鲁迅创作生涯中一部独具特色的文集,其所蕴含的价值,所展现出丰富的鲁迅形象,是研究鲁迅作品、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