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陶渊明一百二十多篇诗歌中,涉及“固穷”的占三分之一强。特别是《咏贫士》组诗,对此表现尤为集中。在写作《咏贫士》前后是诗人内心矛盾极为激烈而急需寻找心理慰安的时候,此组诗正是诗人在能否将固穷之志坚守到底的矛盾斗争中升华的结晶。“固穷”在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对陶渊明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产生过重要影响,成为他精神的重要支撑。那些以《咏贫士》为代表的表现固穷题材的诗歌,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后期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客观史料和唯物史观,研究了张栻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哲学思想;研究了城南书院的历史沿革.突出其重要贡献;研究了张栻与城南书院相映生辉的关系。突出其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陌上桑》"采桑城南隅"一诗句确定采桑的地点在城南,后世诗歌经常出现采桑南陌、采桑城南的意象,但这并非是由《陌上桑》确立的,直到梁武帝萧衍创作出《河中之水歌》一诗后,南陌采桑才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因为桑林本是具有艳情色彩的场所,所以南陌、城南也有相关之意。  相似文献   

4.
小说《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城南旧事》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改编中的"同"与"异"。"同"在于:叙述视角相同、叙述结构相仿、抒情方式与叙述节奏相似;"异"在于:情节故事的删减与人物设置的变化、人物心理与性格描写上的差异。电影《城南旧事》的改编正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新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改编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宋代史地杂咏在命题、体制及风格上,承晚唐五代咏史组诗的余风流韵,多以地名为题,专咏一城一地之故事及古迹,史地结合,以地系史,是古代咏史组诗发展中又一变体.两宋时期据文献可稽的史地杂咏多达二十五种,在内容方面多注重描写名胜古迹的轶闻旧事、历史变迁、神话传说等,与地方志中“古迹”、“陵墓”、“宫殿”、“祠庙”等在选材内容上相吻合.诗人咏史兼慨叹,在今昔对比中感慨历史之变迁,并稽古考今,对地志记载进行考证,使诗歌由抒情言志的工具一变成为考证古迹,网罗史地的载体.其历史人文内涵和地理文化价值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重要的组诗。自从鲁迅先生把组诗中的“精卫衔微木”誉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人们便常把它与《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作品并尊为表现诗人“不屈的意志”的咏怀诗。如有一部文学史认为:“‘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一部影响广泛的陶渊明论著亦指出:“陶渊明‘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诗中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总结了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点,然后从《四时田园杂兴》的表现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还有诗人的创作意趣及创作立场来分析组诗的独特性,力图全面地体现《四时田园杂兴》对传统田园题材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豪歌德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对中国诗歌的借鉴,语言形式上简洁明了,风格修辞上采用比兴的手法,思想意趣上表现为对中国士大夫隐逸自然与永恒之道的追求。18世纪中国文化流行欧洲的背景与歌德市民阶级的身份,是其接受异质文化的基础。在这种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歌德组诗中对中国的描绘只是东方主义下对沉默“他者”的同情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梁洋 《教师》2012,(32):125-128
清代是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邓洪波先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顺治一康熙年间,为第一阶段,是书院的恢复发展期;雍正一乾隆年间,为第二阶段,是书院的全面大发展期;嘉庆一道光一成丰年间,为第三阶段,是相对低落期;同治一光绪年间,为第四阶段,是书院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并最终改制期。城南书院在清代的发展历程大致与邓先生所论相同,不过也有自身的特点,即其每个阶段具体时间相对略晚。因为城南书院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才得以恢复招生,起步晚于其他书院,因而一般书院的相对低落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相反却是城南书院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城南书院真正成为省会书院,并有大批的人才从书院中涌现出来,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组诗浅比——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思的《咏史》与陶渊明的《咏贫士》是两类组诗创作,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均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咏史》倾诉了士族门阀制度压迫下寒士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制度的抗争,《咏贫士》以贫士高洁之志肯定、赞美、寄托了诗人归隐、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们生活时代、人生态度等的差异,使其诗歌呈现出不同风格,在主题、题材、语言、情感等方面有较多的可比之处,可以从中体味魏晋诗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书中描写的是她的童年生活,是她对北京风土人情的回顾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本书也是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城南旧事》以一个名叫英子的小女孩的视角展开叙述,分为“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章。  相似文献   

12.
陈毅同志写的《冬夜杂咏》共二十七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三首。《冬夜杂咏》组诗寄给《诗刊》时,作者写了一个“小记”说:“一九六○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首,寄兴无端,几于零乱……”“杂咏”,“杂”的意思是五彩相合,就是说这一组诗的题材广泛,揭示的主题多。  相似文献   

13.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创作的带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记叙了她童年时代在北京生活的片段,用儿童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既充满童趣,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英译本《城南旧事》由殷张兰熙和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齐邦媛合作完成。英译本通过多种手法,将《城南旧事》中的北京地域风情和方言都做了传神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豪歌德创作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里面的中国元素是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诗歌的中国元素通过格式,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表现出来,中式情调浓郁。尽管如此,但有一些中国元素里包含有西方文化元素在里面,在意象内涵,情感表达上可以看出,显得中式情调不是很纯正。  相似文献   

16.
试论《诗经》“兴”法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学森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47-49,52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有引用“他物”开头慢慢引入正题的委婉交谈的风习。《诗经》的创作目的不是艺术性的,而是功利性的,是为了讽谏美刺表情达意。为适应委婉表达了习惯和达到委婉讽谏的目的,人们作诗时就常常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词”,之所以会由“所咏之”联想到“他物”,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他物”与“所咏之词”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样,人们在功利性的自觉创作中,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法就不自觉地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的著名诗人,在诗人的许多诗歌中,都渗透着对东正教的信仰,要评论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就必须谈到东正教。组诗《安魂曲》是女诗人于1935-1940年间创作,被认为是阿赫玛托娃整个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分析阿赫玛托娃在组诗《安魂曲》中所表现出来的东正教思想,能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东正教情节。  相似文献   

18.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9.
《辋川集》是王维归于辋川所作。不论在内容上或者是在表达形式上《辋川集》这组诗都别具一格。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倾向于选取自然山水景物;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禅佛思想及山水情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的形式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的组诗《练祁杂咏》六十首,内容极为丰富,艺术成就也较高。组诗为世人展现了绚丽多姿的江南风光和生活画面,诗人的博学、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隐逸情怀在组诗里都有所体现。组诗也侧面反映了清代文网并非总是那么严酷。因王鸣盛诗名常被学名所掩,故该组诗后人关注较少,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