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议题。村落文化作为乡村共同体的呈现样态,存在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来源和展演形态。文化公共性与乡村建设休戚相关,村庄政治精英不但引领了文化资源的运作方向,而且重新整合了村民的“文化习惯”,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要通过政策宣传激发村庄文化的活力,围绕党群关系发挥村规民约的影响力,进而践行文化制度的本土化适应力。同时,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流失贯穿于公共议题的失语和公共空间的日渐式微。因此,要不断涵养乡村公共精神,加强村民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文化赓续的公共空间,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和关系,通过重构社区空间,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公共规则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加强公共规则的宣传和教育,健全监督机制的信息反馈渠道。  相似文献   

2.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长期肩负着乡村教育者和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新时代对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期待体现在:乡村教师是乡村孩子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共同富裕的助力者,是乡村新型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社会生活的改造者,是扶贫扶志的激励者、扶贫扶智的引导者。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意在追求乡村教师专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既应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专门使命,又应履行好驱散愚昧、烛照文明的社会使命。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践行必须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感,搭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普洱市倚象镇L村发现,当前L村在乡村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对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民族地区需要从强化党建引领、增强产业品牌效应、激活乡土文化、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7.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最佳场域和重要载体,为维系乡村社会良性运转提供文化保障,为乡村社会稳定提供凝聚力。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有衰退的迹象,公共文化空间也在发生蜕变,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些困境。地方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活动,重构乡村社会价值认同;增强村民参与主体责任,充实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理念的体现,其为构建法治社会夯实群众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对四川省平武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实证调研,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人才短缺、资金保障不足、技术赋能欠缺等问题。期望通过人才政策补助和奖励、公共法律服务结对帮扶援建、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智慧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从而推动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学习型乡村建设是赋能乡村人力资源集聚的必然选择、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举措、涵养乡风文明和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以及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必经之途。目前,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和全过程学习的学习型乡村建设无论在思想认识、运作机制还是在合作意识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建设学习型乡村须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加快学习共同体建设,培育乡村学习愿景;加大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协同建设格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村图书馆事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和个人图书馆的兴起以及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施推进,为构建河南省现代乡村图书馆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资源,提升了河南省乡村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河南省乡村图书馆事业创建了全新的发展环境。但河南省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制度体系不完善、供给不足低效运行、多头管理缺乏协调、人才不足服务欠佳等问题。因此,要使乡村图书馆建设成为后扶贫时代通过“启智扶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就要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公共图书馆体系,以制度保障乡村图书馆回归公共图书馆的大家庭;探索县级总分馆制发展新路径,实现乡村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扁平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原则,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扎根本土,加强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重塑是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身心俱在融入乡土社会、回归乡土公共情感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下,新时代乡村教师囿于公共制度依附、公共使命式微、公共空间离场等现实桎梏未发挥应有的“新乡贤”身份角色。研究发现,乡土社会悬浮化、乡土文化空心化、城乡张力对立化是导致乡村教师公共精神旁落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融入乡村社会文化生活、肩负乡村教育振兴使命、加大本土定向培养力度等措施重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荣膺“三都”桂冠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农业资源富饶、人文底蕴深厚,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扬州地区部分乡镇的文化建设现状为依据,分析当地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找寻问题、探析原因。建议通过加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健全优化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策略,推进当地乡村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现代性和市场经济的持续作用瓦解了传统乡村共同体,但这也为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当前应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以乡村政治共同体、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伦理共同体、乡村精神共同体为主的四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民幸福;有效连接城市社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互动、一体发展,维护整体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村镇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公序良俗等的集合,即村镇人们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村镇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村镇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有利于乡村振兴,更有利于我们民族的复兴、加快中国梦的实现。邢台市村镇文化存在的问题有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匹配、传统文化式微、文化人才不足、文化形式单一等,可以采取保护优秀村镇文化、重建村镇文化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健全村镇文化体系、政府加大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措施来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陈志刚 《教师》2008,(14):40-42
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