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蛋镇电影院》是朱山坡对20世纪80年代“浪漫”的独特抒写,作者通过虚构的“蛋镇电影院”,将自己少年时期在故乡的电影记忆从电影院、电影院工作人员、影迷的角度进行经验的重构,塑造了一批执着的“小镇畸人”形象。这既是一曲20世纪80年代乡镇电影院的挽歌,也是一份乡镇的精神档案。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南方作家,朱山坡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独特的“南方写作”:采用“以短篇故事写长篇”以及构建人物群像的方式,运用荒诞的情节和反讽的手法,体现出地理位置和精神世界边缘化带来的小人物生存困境,一定程度上对南方记忆进行修复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想要打破这种落后保守的民风和边缘化的精神状态,唤醒南方世界中小人物的内心良知,构建起作者心中的南方世界。  相似文献   

3.
沈虹 《中文自学指导》2006,(6):50-52,49
本文以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心的中篇小说《古都》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作者较为重要的另外四部短篇小说:《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我的朋友阿里萨》《第凡内早餐》《匈牙利之水》,试图以“老灵魂”和“异乡人”这两个分据时间/空间领域的概念切入探讨,从文本中举证厘清朱天心在小说书写中所透露出身为永恒的异乡人的焦虑来源,一种因为作者外省籍的身份和年少时的文学信仰使其始终纠缠于“不认同”、“不被认同”的台湾本土意识的两难困境;另外,作者对于青春美好记忆/前现代的固着,又使得她对现代化进程之后不断流失记忆痕迹的台北(台湾)痛心不能接受,从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老灵魂学”。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利于21世纪教材的建设,本文作者对朱立元先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的两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商榷:(1)“审美对象”是“非实体性的”;(2)“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要说文学叙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很奇妙的。读朱山坡的小说时,我不时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南方幻影和气息,回想起来,在初读同为广西北流作家的林白的小说时也有这种感觉:潮湿、阴郁、飘忽不定的魅影、捉摸不透的意蕴。当然,这并不是无谓的重复,事实上,无论是林白,还是朱山坡,他们的个人风格都是很明显的。在"70后"中,朱山坡是为数不多的坚持文学的纯  相似文献   

6.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7.
父亲·蜂蜜     
父亲站在我家屋后洒满阳光的山坡上,一个多月后,那里将鲜花盛开。“我得为蜂箱选个合适的位置,向阳、背风、花草树木要多。以后这里就是蜜蜂的家了。”父亲开始修整那片山坡,两天后,把蜂箱从院子里扛到山坡上,5个蜂箱,来回10趟,60分钟。父亲修整山坡时弯下的腰,扛着蜂箱时俯下的背,与地面折成那么虔诚那么低微又那么坚韧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庄瑞彬 《文教资料》2011,(36):173-175
苏州派作家朱佐朝和朱云从的作品在许多汇编、总目中均有记载,其中有争议的有朱佐朝的《轩辕镜》与朱云从的《龙灯赚》。其中,《龙灯赚》的作者有被写作“朱从云”,那么《龙灯赚》的作者到底是写作“朱J从云”还是“朱云从”?另外,各著作中载《轩辕镜》与《龙灯赚》本事曲词相同但多未言因果,那么二者本事曲词相同的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9.
一、穿插法。这种方法是在识字教学中 ,根据新教生字的特点 ,插上一段“故事”或“笑话”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我在教生词“山坡”的“坡”时 ,结合平时有的同学写左右结构的字 ,出现左右的间距较大不成字或成两个字的现象 ,讲了个故事 :有个同学叫“朱月坡” ,本来是个很好听的名字 ,可是这个同学平时书写不认真 ,开学时 ,来了一新老师 ,当这老师第一次批阅作业本时 ,把这个同学的名字念成“朱肚皮”。讲到这里 ,学生们一阵大笑。我向学生追问。能知道老师这样念是什么原因吗 ?当然他们很快就答对了。以后的书写中 ,同学们改变了以前…  相似文献   

10.
朱山坡是文学桂军中的重要一员,他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他以诗人的敏感触摸现实世界,又以诗人的视角构建他的文学世界,使得他的小说有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他用诗意的巧笔绘出一幅幅现实的丑图,以此发掘世界的美与善。  相似文献   

11.
素描被看作是进入美术大门的必经之路,因为这一训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艺术的全部基础领域.虽然素描表现技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造型的基本手段可归纳为两种:线条与明暗.“线条”可生动有力地表现对象,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激情;“明暗”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体的形体结构及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色度与空间距离感,是写实性绘画表现方法的基础.明暗素描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表现形体结构关系、明暗关系、空间关系、物体质感等.  相似文献   

12.
巴金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两个空间场所中:花园、屋子。这两个空间场景不仅是小说中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的场所,还是具有确定含义和主题的文化场景。本文正是想通过解读上述的两个空间场景在小说中的特定语境下所表达的空间意象,来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空间:花园空间、屋子空间的空间隐喻,并试图对小说中空间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蔡亚 《教学与管理》2014,(12):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珍珠鸟》。 设计思路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二是感受珍珠鸟对“我”的情感变化--由“害怕”“不怕”“喜欢”到“信赖”的过程。两条主线构成了课堂学习的两个主要板块。由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入手,体会“喜爱之情”;由精心呵护小家伙的顽皮来体会“呵护之心”。当然,重点是放在小家伙逐步信赖“我”的过程上:让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起先……随后……渐渐地……先……再……然后……”,体会珍珠鸟从空间上逐渐靠近“我”的过程;通过想象珍珠鸟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彼此心灵逐渐靠近的过程;通过睡醒的珍珠鸟给作家写一封信,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湛甘泉对程、朱的批判和改造,主要表现在对“理、气”关系上纠正了程、朱把“理气”、“理欲”分为二事的说法,认为两者是一体的,是“心”的不同表现,而非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别,把传统理学关于“心统性情”、“体用一源”的理论,引向了心学的范畴。在“知、行”的关系上,湛氏则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于是调和并解决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知、行”问题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认为,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但在我看来,在这里面还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将自然与人分离的批判。试想,一间仅有蓝的墙、白的窗,连画也没挂的小屋,何以一到作者的笔下,就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呢?就因为作者将小屋放在一个几乎超脱尘世的大自然的背景下,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远离“人境”。那里没有工业废物,没有名利角逐,没有权势倾轧……而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它们招人厌弃,却谁也摆脱不了!这,也许正是作者产生“向往”的根源。因为无论中国…  相似文献   

16.
《河岸》的“空间”是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空间”以及空间背后的时间成为承载故事深层意蕴的核心意象.“河岸”在文本中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空间”成为社会生活分类的象征:第二,“河岸”的区隔和限制意味主人公面临着压抑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通过“空间”的这两个社会意味,透视《河岸》中人物的诸种生存风格。  相似文献   

17.
敏感与关心     
像风吹过,像水流过,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当代中学生的敏感与关心。萤川絮把自己的小说命名为《哭泣的黑百合》,反映的是“我”面对父母的离异,面对多病的奶奶,面对选择时的困惑与决定。困惑是暂时的,决定是坚强有力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我”的父母离异了,“我”来到后面的山坡上找到与“我”同病相怜的黑百合,互诉愁肠,最后与黑百合融为一个整体。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真切实在地揭示了“我”的内心世界及心理变化的过程。在这里,作者所关心的,是爱情、亲情这样两个深刻的命题。好多年前有着《童年》,现在有首《同桌的人》,都是唱起来让人…  相似文献   

18.
足球两只。长四十米的跑道两条,跑道上用较宽的平衡木作为“小山坡”,并在跑道上画一条“小河”。相同人数的两队幼儿分别成二路纵队站在跑道一端。两位幼儿背靠背,手挽手,教师把球放在他们的背上,听口令一同侧身前进,过“山坡”、跨“小河”、绕过标记往回走至起点。教师接过球放在后面一  相似文献   

19.
足球两只。长四十米的跑道两条,跑道上用较宽的平衡木作为“小山坡”,并在跑道上画一条“小河”。相同人数的两队幼儿分别成二路纵队站在跑道一端。两位幼儿背靠背,手挽手,教师把球放在他们的背上,听口令一同侧身前进,过“山坡”、跨“小河”、绕过标记往回走至起点。教师接过球放在后面一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