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选自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自私的巨人》。《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童话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优美、  相似文献   

2.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人们曾经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赞誉他这篇童话作品为"完美之作".这篇童话的结构很清晰:"巨人外出,孩子嬉戏,花园美丽"—"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入冬"—"巨人醒悟,孩子共玩,春回花园".读者不难读出这篇童话的立意:自私永远是孤独的,分享才会带来快乐.《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  相似文献   

3.
童话城堡     
王尔德(1854~1900)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广为流传的童话作品。以《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等为代  相似文献   

4.
《巨人的花园》的作者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一生都在追求真正的极美的情感。他一生写过9篇童话,篇篇都是经典,他的童话作品可以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媲美。语文教材中的《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对比原著,我发现教材对原著改动很大。一、人物社交背景的删除原著中,巨人到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中串门7年,把要讲的话都讲没了才回来,教材把这一背景被删除。  相似文献   

5.
汪琳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08-112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名剧在中国广为流传。本文以余译本王尔德名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译为《不可儿戏》)为例,并辅之与钱译本的比较(钱之德译为《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认为余光中采用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迎合译入语文化观众的接受心理,实现戏剧翻译的舞台表演性,对戏剧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课标的这一提法颇有新意,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视角,尤其值得教师关注。领会编者意图,从教材整体结构和前后联系上把握课文在教材乃至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核心,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现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的备课,谈谈自己的浅见。《巨人的花园》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因原作是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童话王子"的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人教社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的童话堪称经典,这些童话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阅读,曾打动了无数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童话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他一共出版过两本童话集,一本是在1888年出版的《快乐王子》(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另一本是在1891年出版的《石榴之家》(包括《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打鱼人和他的灵魂》和《星孩》),但就是这九篇童话,作为王尔德最出色作品的一部分,使王尔德享有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8.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中,同时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童话中也有大量的隐喻。本文试以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为例,来分析隐喻在童话故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艳 《小学语文》2014,(7):95-97
【教材解读】 本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童话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语言优美、极富诗意的一篇。文章叙述了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他自私得不愿与人分享。他赶走了孩子,在花园里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还在墙上贴了一张告示,禁止别人到他的花园里来。从此花园里没有了孩子的欢笑,树木不结果子了,小鸟不再歌唱了,只剩下狂暴的霜雪和呼啸的北风。直到一个男孩的出现才让巨人明白,分享不但能使别人快乐,也会让自己更快乐。  相似文献   

11.
从译介学角度就肯尼斯.雷克斯洛斯所译李清照《一剪梅》译本进行评析。雷克斯洛斯根据译入语文化的需求,在翻译中将西方文化的审美心理和词作中渗透的中国文化信息融合起来,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且表达出了词作的美感,是为好译。  相似文献   

12.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别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对《易经》18个英译本开展翻译风格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译本的翻译风格基本一致:译词选用合理,句式结构难度适中,少数译本显现出独特的翻译风格.此外,国内译本和国外译本也显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前者译词简单易懂,重复率高,句式复杂;后者译词庞杂少见,重复率低,句式简明.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5,(6):92-96
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外国童话之一。这篇作品的翻译贯穿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100年时间,正值儿童文学翻译从边缘化向非边缘化过渡的探索时期,本文选取贯穿这一时期的三个译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该小说改写的变化过程和论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入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入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5.
狭义上的文体指文学,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即有别于普通或使用语言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1][P77]本文以王尔德童话作品经典之作--<自私的巨人>为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语篇模式及句法,措辞和修辞手法等,窥视王尔德作品唯美之端倪,探讨王尔德在童话文学作品创作中如何贯彻"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蒙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19.
中诗英译对形、意、涵的处理一直倍受译者关注.以翻译美学为导向,从"声色美""意象美"和"涵蕴美"三个层面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三个译本进行美学透视,从中探寻诗歌翻译的审美趣旨,同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磊  王萌  叶年华  王越  李涛安 《海外英语》2023,(5):13-15+18
该文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对《伤寒论》通假字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伤寒论》两个译本的通假字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大多数通假字都可以采用忠于原文的语义翻译(如直译)进行翻译;而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以译入语为导向、服从译入语文化的交际翻译能够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因此,对于《伤寒论》通假字的英译,应基于语义翻译理论采取直译本字的方法,但一些意义特殊的通假字比如疾病名或者人体部位名词可以通过归化策略,采取意译等方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