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2.
唐珂 《语文知识》2008,(1):28-31
作为鲁迅心灵的独语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野草》象征隐喻的文本掩藏了作者原本真实复杂的心路历程。不同色调组合而成的独特而鲜明的色彩意象在各自语境下展现出的强大效果.为深入了解鲁迅喷薄而克制的情感、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悲切深沉的生命意志、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脉络。提供了一个“斑斓”的视角。色彩意象的运用,既有契合中国古典美学色彩规范的选取,也有突破中国传统美学色彩搭配的现代性组合,对《野草》在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地位的奠定,建构开放性的解读空间,保持永恒的艺术和思想魅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野草》与《苦闷的象征》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野草》与社会、人生,生命的对话方式是象征。本文还用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野草》梦境的显现方式,鲁迅敏感的艺术本能建构了心灵与梦幻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了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文章还论及了《野草》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陌生化的诗学特征,尤其体现在语言、意象和叙事等几个方面。虽然陌生化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阻力,但同时也使《野草》的生命哲学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表现出诗的意境的极致。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7.
戈麦如彗星般划过当代诗坛。他的诗歌以犀利的汉语之光照亮了自我的生存。诗人对彼岸的执著向往及其困惑与超越。是自我价值的终生追寻与确认。戈麦的诗歌与鲁迅及其《野草》有表象的一致又有深层意志的差异。本文以鲁迅及其《野草》为参照系,围绕诗歌意象、主体追求、彼岸认同、时代氛围等比较诗学的维度对戈麦的诗歌写作做出判断,进而探寻戈麦诗歌写作过程中所蕴舍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8.
《野草》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哲思引起了学术界阐释的强烈兴趣,然而由于其文本的朦胧、晦涩及阐释者方法的限制,目前对《野草》的阐释并不尽如人意,有的陷入玄学,有的简单比附。《野草》中有哲学,但那哲思是融在生活的广阔海洋中的盐,有味而无形;《野草》中有象征,但那象征也不单单指向社会批判,而是同时指向深刻的个人解剖。所以,只有从作者的生存体验入手,结合《野草》文本并兼及与之相关的互渗性文本,才能品得《野草》的真味。  相似文献   

9.
伊夫·瓦岱所指认的现代性的3种时间类型:空洞的现时、英雄的现时和断裂模式在《野草》里面表现为黑暗与虚无的生存境遇,对虚无与死亡的抵抗姿态及其象征世界的建构。《野草》所展示的生命主体在黑暗的绝境中内聚起的生命意志,为人类穿越巨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精神标识。另外,对于象征主义等艺术言说方式的创造性的运用,确证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诗学文本。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野草》容纳了他的全部哲学。本文通过对该集子的分析,揭示鲁迅个体生命意识的实质.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比照,阐述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可能是由于未单独结集出版的原因,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长期未被研究者注意。这部专注于内心的自省式作品,以“我”(“你”、“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生命、爱、童年、家园等主题,凸现出夏侯杞———这位现代杞人的内心旅程。它不仅是师陀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表露,也是作家探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尝试。因此《夏侯杞》对于师陀,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向来关注生命,现代新儒家尤其重视生命,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注解哲学的尚为罕见。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罗光就是用生命来注解中国哲学的,并著有《中国哲学思想史》九卷本。在这部专著里,罗光明确指出他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将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胥》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论《野草》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集中、以我为主、哲学意蕴深厚,全面反映了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特点。《野草》晦涩难懂,既是现实需要,又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越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在现代文坛上享有独特的称誉.<吹箫人>等四诗所选素材不一,哲学意蕴也有出入.<寺门之前>主要书写人的欲望的自然喷射,其它三诗则通过描述爱情表达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这几首诗在文坛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实践要求和理论品性来看,一种完整的环境伦理学理论必然包含着一种关于人生观的理解。本文主要探讨罗尔斯顿环境伦理理论和深生态学关于人生观的主张与见解, 从而指出环境伦理学理论包含着一种“生态化”人生观。相对于现代社会盛行的人生观来说, “生态化”人生观是基于人生之生命层面的,尊重自然的,后物质主义的人生观。它作为一种新的人生观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论语》并非仅仅具有道德修养的意义,而是一部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生命学著作。本文从生命观的角度,概括出《论语》“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和贯穿其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并分析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学创作,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象征主义运用等都大胆采用和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手法,奠定了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基石,是坚持“拿来主义”思想的光辉实践。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再次复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却依然安于此道,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阿Q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阿Q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进而开掘其与阿Q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文化反思。其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笔者发现鲁迅、钱钟书都是运用了模糊小说情节、抽象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手法,为我们奉献了阿Q、方鸿渐两个精神典型。再有,作为讽刺幽默的两位大师,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的姿态,对与实际的现世生活格格不入的荒诞的人和事进行尖锐的讽刺,钱钟书则是以学者的睿智"过滤"出平凡生活中的喜剧和哲理。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生命的哲学.其中九篇是以梦的形式而构建的,在这九个梦里鲁迅展现了他对生与死的两难困惑,面对这样的困惑鲁迅选择了无奈的回避,其中“梦中梦”的独特艺术构筑体现了鲁迅纯然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