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科学把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的现象称为整体涌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持续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并能相对独立运行的复杂系统。运用系统科学中整体涌现性原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进行研究,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受系统中增效和减效涌现性的产生和消涨所决定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对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课程观把课程评价理解为转变性协调.课程是生成的、开放的,是在特定情境框架内部教师与学习者进行对话的转变性系统.因此,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评价,具有生成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特征.其目的不在于区分学习者,而在于使教师引导学习者成为共同情境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多元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是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复杂性科学在对还原论进行批判和超越、对整体论进行追求和超越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特有的方法论--融贯论.  相似文献   

4.
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实践发展先于学界关于MOOC的理论研究。通过对MOOC进行文献分析、参与观察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MOOC的内涵主要从课程形态、教育模式和知识创新三个维度诠释。根据MOOC的学习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形式,MOOC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基于内容的MOOC、基于网络的MOOC和基于任务的MOOC。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具有规模大、开放性、网络化、个性化和参与性等内在特征,拥有包括在线学习有效性、精细掌握学习、学伴交互协作和复杂系统自组织等核心学习机制。在线学习有效性机制揭示MOOC构成要素对其教学效果的效应机理,精细掌握学习机制和学伴交互协作机制阐释MOOC核心要素的学习机理和作用机制,复杂系统自组织机制解释MOOC的动态演化过程、自组织涌现现象和后现代课程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宋时,陕西籍武将大量涌现,在抗击金蒙进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陕西籍武将具有骁勇善战与家族性强两大特征,陕西籍将士的南迁、尚武民风的熏陶、边陲战争生活的洗礼等是陕西籍武将涌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课程文化不是课程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指渗透、涌现于课程领域中的一切文化精神、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它是此在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意蕴体现在与此在的交互融通中.作为整体的课程文化至少具有以下品性:开放性、创造性、生活性和教育性.  相似文献   

7.
溢出作为一个经济学词汇常被用于解释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教育作为具有鲜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研究者较少采取溢出效应的视角来对其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加速发展,高校课程的溢出效应逐渐得到放大并被关注,因课程溢出收益归属问题模糊导致相关的司法案件也逐渐增多。高校课程的溢出效应主要包括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和文化溢出效应。在建设数字化高校的浪潮下,高校课程溢出效应体现出鲜明的溢出加速化、数字课程版权保护的淡漠化和空间溢出效应的扩大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实践性课程话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话语,其最大特征在于生成性,同时具有即兴、具体、多样化、个别化、经验性、潜在性等特征,它是课程话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原料和素材.教师能否以实践性和个体性的方式对课程实践活动和课程意义进行理解和阐释,将直接影响教师能否进入课程世界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水平。通过发挥系统的组分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使精品课程系统呈现良好的整体涌现性;通过抓好反馈控制环节,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通过运用软系统方法,促进精品课程自我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对科学概念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科学知识的内容包含了对不可逆性、不确定性、自主性和涌现性等的认识;科学知识的演进具有不可逆性、不确定性、自主性和涌现性等特征;科学认识活动在一般科学方法论上提倡“总体生成论”,在具体科学方法上则倡导系统方法和基于实践的“理解性对话一反思性行动”。以新的科学观念来审视教育学的科学地位,可以认为它已经具备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条件和资质,但它目前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因此,“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可以化解为“教育学是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进而可以转化为“如何利用系统科学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这一更为实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剑 《成人教育》2013,(4):56-59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和教育性等因素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对高职课程改革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诸多不畅。鉴于此,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组成要素的多样性、系统结构的多层性、系统行为的开放性、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五个方面论证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对于指导高职课程改革和实践、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既是人才工程也是民生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就业中介机构及大学生等多重主体息息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具有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多样性、开放性、非线性、涌现性等特征。基于CAS理论,政府通过政策、法律手段搞好宏观调控,高校在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方面与用人单位搞好对接,企事业单位要摒弃就业歧视、降低门槛和就业中介、非营利机构相配合搭建公开、公正的就业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秉承务实的就业态度,从而实现“五位一体”,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既是人才工程也是民生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就业中介机构及大学生等多重主体息息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具有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多样性、开放性、非线性、涌现性等特征。基于CAS理论,政府通过政策、法律手段搞好宏观调控,高校在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方面与用人单位搞好对接,企事业单位要摒弃就业歧视、降低门槛和就业中介、非营利机构相配合搭建公开、公正的就业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秉承务实的就业态度,从而实现"五位一体",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课程文化不是课程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指渗透、涌现于课程领域中的一切文化精神、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它是此在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意蕴体现在与此在的交互融通中。作为整体的课程文化至少具有以下品性:开放性、创造性、生活性和教育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2015,(5):85-90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2012年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模式,采用线性知识呈现方式的MOOC具有课程知识结构清晰和学习方向感明确等优势,交互性发散式、非线性的课程组织形式更加接近自然,接近学习者实际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课程知识地图具有分布性、联系性、导航性和认识性的特点,可以使MOOC的学习目标、学科体系、层次关系和关联关系更明确。笔者从课程知识地图的制图、索引、重构和审计四个方面详细阐述MOOC开发模型的整体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引发了科学研究领域内思维方式的变革。一般认为,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是复杂性科学的主要特征。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运用复杂性科学的主要特征来分析和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复杂性问题,对于深刻识读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本源性存在,有着独特而多变的系统组织和运行机制。通过对复杂性科学的缘起与发展解析,以及复杂性科学与教育教学和网络课程研究的相关性分析,网络课程这种复杂科学理论与课程研究领域相互吸引、碰撞和融合所涌现的崭新课程系统已清晰地呈现出来。根据复杂性科学的要素组成,从课程目标、课程环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运用代表性复杂性科学理论加以对照和分析,探寻复杂性科学视阈下的网络课程重构,希冀寻找到关于众多网络课程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引发了科学研究领域内思维方式的变革。一般认为,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是复杂性科学的主要特征。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运用复杂性科学的主要特征来分析和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复杂性问题,对于深刻识读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考虑,教育系统具备复杂系统的一切特征,如非线性、层次性、涌现性、开放性、动态演化性、自增强和自组织性等.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有学校、师生、教材和宏观管理者,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回避教育系统所具备的上述基本特征,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和架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高等学校,是一个受到外界力量影响和干预的他组织系统。但是,其本身又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起源的自主性、组织功能的自涌现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组织运行的非线性、组织构建的不稳定性及组织间相互的支配性等方面。高校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是高校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高校的管理实践有认识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