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条暗藏在《卡斯特桥市长》中的线索是信念,即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一整套价值体系。作者正是依靠这种信念的内在动力,来展开人物思想活动,描写人物行为,控制着叙事的发展。这种信念的支配力量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的叙事上。顺应这一标准的人物,其命运便是好的、善终的,而背离这一体系的人,其命运便是多遭不幸的。而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叙事上。在主人公亨察尔的身上,体现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和违背这一矛盾的存在形式,但最终他的信念战胜了他的弱点,他在生活的磨难中完成了对这种人的信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目标     
信念和决心共存,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幸的是,当矛盾和疑虑消失时,信念也就丧失了。因此当存在疑虑时,千万不要压制而要引导它。丧失信念就会出现挫折。信念越丢失,挫折越大。信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满足,它适应并维护人类的行为。而目标永远无法真实。因为它永远高于人们心中的执念。  相似文献   

3.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信念是人的活动的基础和支撑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信念的改变反映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变革。信念对于人的活动的这一意义表明,信念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意识;信念的存在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意识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信念的丧失则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崩解。因为,从人的活动的存在看,信念是人的精神家园,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相联系,展示人的存在;从人的活动的历史变化看,信念是人的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思维发端于疑问,疑由思起。这就是说,思维者关注了现象之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种敢于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的精神是应该赞许的,因为它不仅满足于去想  相似文献   

5.
1.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比较空虚、学习动力不足、混日子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起革命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对人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四有”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种信念就没有凝集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2.对大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小平同志在《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6.
理想和信念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它们只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实际上它们是既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又同非理性认识相联系。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想、信念是理性的;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盲目接受的理想、信念就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7.
魏晋官吏考课制度外观与执行实况之间,矛盾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加强集权统治,不断想方设法加强考课,在继承旧制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竭力阻挠、破坏考课的进行,考课实效不大,而弛坏之速又胜子其他历史时期。这种考课制度本身的变革、进步与考课实践的艰难、不振、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基本特征。应该说,这种制度与实践相矛盾的现象,历朝历代都难免,但矛盾之突出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现象,也可说是不同于其它历史时期而为魏晋特有的一个现象。这一点也表现在魏晋时期其它制度与执行实况的矛盾现象中,加监察制度就上例证,也许正是因为魏晋官吏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普遍裁定知识是"信念",同时又都因"知识"明显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感到担忧,因此似乎这样知识就无法成立,这一问题使哲学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成为了哲学的耻辱。我倒认为如果"知识"从根本上被证明了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因为那样知识就不是"信念"了,知识就同一贯伴随的现象没有差别,即都是"现实"了。人们之所以担心"知识"的成立,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知识的成立归根于主观相对现实的自立、自真,即纯"信",而这就是知识是"信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成人教育质量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广东陈竞芬成人教育是出于某种需要而开展的。这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的和个人的。这两种需要是一个统一体里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或矛盾也反映在人们不同的成人教育质量观里。有的人主张以人的需要为着眼卢、.着重从人的个...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普遍裁定知识是"信念",同时又都因"知识"明显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感到担忧,因此似乎这样知识就无法成立,这一问题使哲学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成为了哲学的耻辱.我倒认为如果"知识"从根本上被证明了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因为那样知识就不是"信念"了,知识就同一贯伴随的现象没有差别,即都是"现实"了.人们之所以担心"知识"的成立,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知识的成立归根于主观相对现实的自立、自真,即纯"信",而这就是知识是"信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史上,因为一则小文的理解见仁见智而终成“公案”,致使论家蜂起,研究文字数倍于研究对象的现象是常常存在的。这不是“无病呻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现象本身至少先已说明人们对该问题的兴趣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有着多重意蕴,包含提升民族自信的伦理取向,更是韦伯语境中信念伦理的现实表达。具有乌托邦性质倾向的信念伦理并非一无是处,在"祛魅"的工具化世界中,它既能为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又能够起到灯塔的指引作用。快餐时代使人们没有时间对伦理观念和价值信仰进行深思熟虑的考量,"中国梦"就是作为外在因素对其进行理性介入和积极引导,在荒凉的精神家园里帮助人们重筑信念,而这种信心和信念的内容来源注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别于宗教性传统,中国人的精神范式是世俗的或政治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早恋”是人们谈论青少年时的主要议题之一,不少人认为中学生早恋现象极为普遍,甚至谈虎色变,这使得不少学校和家长日益担扰。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中学生早恋决非普遍。恋爱是男女双方相互间在感情交流基础上体现出来的行为活动,它包含着男女双方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认真态度。而中学男女生间的频繁交往大体都未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守住本心     
猫喜欢吃鱼,猫不会在水中游泳;鱼喜欢吃蚯蚓,而鱼不能上岸行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却是一个事实。在各种诱惑面前,有的人能守住本心,不为所动;有的人则明知有危险,却仍禁不住欲望的冲动,最终铸成大错。相比之下,猫和鱼比较聪明。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有哪只猫会为了吃鱼而跳入水中,哪条鱼会为了吃蚯蚓而横死岸边。这种对比是出于智力的差异吗?恰恰相反!自以为比猫与鱼智慧灵巧的人,往往在这方面考虑得太少,最终因为利益的驱使而蒙  相似文献   

15.
信念论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于一度出现了价值真空或信念真空。当今时代,各种信念良莠杂陈,人们似乎更注重直接实用性的东西。原来那种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信念被冲淡了,就连哲学这门提供信念的学问“也窘迫到了要为自己的生存作辩护的地步了”……,这种现象的逐渐蔓延促使人们不得不正视和反思信念问题。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从教育这种现象开始出现时就产生萌芽了。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一有了教育,有了学校,出现了专职的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就存在。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培养人怎样与自然斗争并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当时教育的主题,自然,素质教育就成了当时教育的基本行为。当人类社会进人阶级社会之后,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教育不再是人们的生命和生活的必需,而成了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工具,应试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 …  相似文献   

17.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满着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上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是人们心理发展中,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上出现不平衡,必然导致人们去努力寻求平衡,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不平衡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当然,寻求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肯定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学生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有的则采取消极  相似文献   

18.
正从校园观察和专项调研中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让教师感觉越来越难,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在明显地递减。这种现象既让高中语文教师缺失教学成就感,又使得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念。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是语言文学类学科,外语高考能够获得高分回报而语文却不可以呢?困惑之余,人们把理由主要归结于"应试高考的异化现象"。笔者认为,这绝非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远离和异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党中央出于战略考虑而作出的伟大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除了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外,还应该包含人的自我和谐这一方面,毕竟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这种分裂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又有其特殊表现。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面对现阶段还存在"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现实,追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寻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的方式,使人的内心不断趋向完整、统一、和谐,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康德理性本体论哲学中存在着的矛盾和困境:一方面康德努力使人从形而上学的实体假设中摆脱出来,走向人的真实存在,并且又把外部世界从人的立体性的实体假设立中摆脱出去,使之成为人认识到的一种现象存在,让人面对自身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康德又不再继续重问这种认识成为可能的条件,而仅仅把它们当做假设的信念来讨论,并且用逻辑构推出一种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存在,来平衡这种认识的空缺。这样,康德哲学的这种困境和矛盾就把古典形而上学推向崩溃的边缘,从而给哲学全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