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精武》2009,(5):26-29
问:先生,和您讨论一个问题。继李小龙之后,成龙、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日益火爆,成了功夫片的亮点。长期以来,武术界对成龙、李连杰是不是有真功夫争辩不已,更有人质疑李连杰的功夫不是中国功夫。请问先生,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您以为他们的功夫能代表中国功夫吗?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李连杰和利智最近结婚。这对金童玉女终成眷属,使我想起“中国功夫”在海外的光彩。香港成龙的武打片,人人都说好看,以至于最保守的英国王室会授予他“爵士”头衔。英年早逝的武打明星李小龙,在欧美平民中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首脑  相似文献   

3.
影视武打设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武打,是电影和电视中武术技巧虚实对打的筒称.它是一门以影视语言和影视武术为主,以散打、擒拿、摔跤、戏剧、舞蹈、杂技、马术、技巧、特技、效果等技能为辅的综合艺术设计样式。影视武打片,泛指以侠义、神怪、武侠。功夫、武术、动作等为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俗称“侠义片”、“神怪片”、“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和“动作片”等。可谓名目繁多.片名各异,但万变不离“武”和‘卞”。因此,我们可以界定为“武打片”。影视武打,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新颖刺激、惊险恢谐、风格各异。我们把它归纳为古装打法和现代打法…  相似文献   

4.
贾春天 《新体育》2011,(2):38-39
当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在好莱坞凭借拳脚开创自己的事业时,中国功夫的品牌也随着他们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5.
阿丘 《精武》2005,(7):1-1
当功夫巨星成龙接过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的奖杯时,当他成为唯一一位将自己的名字和手印永远地刻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时(当然还有他那极具个人魅力的大鼻子),就像他的新片的名字一样,成龙完成了一个中国人的功夫《神话》。  相似文献   

6.
黎华 《中华武术》2000,(5):44-45
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现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视听艺术。影视武打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现象,泛指以侠义、神怪、武侠、功夫、武术、动作等为娱乐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俗称“侠义片”、“神怪片”、“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动作片”或“时装片”等。可谓名目繁多,片名各异。但万变不离“武”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看中国近数十年来的功夫电影,结合相应的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看中国武术在功夫电影中的运用与发展,反思与总结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前景,期望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及功夫电影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6,(5):58-58
为弘扬中华武文化,打造继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之后新一代中国功夫巨星,“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3月30日在京正式启动。此次大赛由中国最年轻的卫星频道深圳卫视与具有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携手主办,并联合海内外多家实力传媒机构,通过大众参与的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甄选出新一代中国功夫代表。嵩山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认为,本次大赛是以展示、弘扬中国传统的“武文化”为主要目的,也是探索中华武术继承与发展途径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期望武术走进孔子学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和中外交流的发展,中国武术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而来的逸闻趣事也越来越多。三年以前,在美国纽约,我国一位留学生因访友回宿舍晚了一些,在僻静的街道上遇到了两个持刀劫道的青年。他灵机一动,亮出一个武术动作,迅雷不及掩耳地向他们直扑过去。两个歹人一见,大声惊呼:“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吓得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的文化精神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以罗兰·巴特的“符号文本观”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我国三部“功夫足球”电影——《波牛》《京都球侠》和《少林足球》为分析对象,阐释其在文化隐喻、符号象征、神话意识层面表征体育文化精神途径。研究发现,功夫足球电影中出现大量的符号隐喻,体现在将现代体育项目足球与中国传统功夫融合成一项极具解释力的文化复合体。研究认为,功夫足球电影表征了处在地方与世界紧张关系中的国人的焦虑,表现在3个方面:即功夫的地方性文化与足球的世界性文化融合的张力、民族符号象征了对参与到世界足球舞台与生俱来的渴望以及坚守民族身体文化的神话意识的功夫足球实践。功夫足球电影文本试图从中国传统“功夫”思想中寻求解决国人对足球参与到世界竞赛舞台焦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影视传媒的飞速发展为武术在海内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同时也给武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武打影视只有植根于现实,以现实生活中的武术为素材,才能促进武术更好地传播与发展,过分夸张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吸收融合了武术、诗歌、音乐、杂技等各门艺术的精粹,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就戏曲武打的形成来说,传统武术套路在特性、审美方式、对打对练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阐释武术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教育作用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在高校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与武打影视作品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渗透到影视领域,创造出武打功夫片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推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也给影视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武术成为影视的素材,影视为武术提供强大的宣传效应,由此形成双方互为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武术影视或功夫影视作为世界影视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功夫"或"武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张闪光名片,她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东方独特的技击人体运动文化之时,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章对经典武术影视和电视直播武术赛事以及相关的武术娱乐节目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宏观而概要的分析,对武术影视和武术赛事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武术影视和直播武术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载体,对弘扬优秀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6.
武当武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理论渊源。其一,研究传统武术,探寻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道,就必须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二,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是当前宏观层面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与微观层面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实现"对接"的必然要求。其三,以文化的视角探讨武当武术,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完整、系统、鲜活、具体的武当武术必定会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这也是当代武当武术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7.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武"、"侠"、"江湖"进行解读,探讨武侠电影发展与成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武侠核心要素的文化学解读,增加对于武侠文化和武侠电影的认识,深化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中国哲学诠释学方法,在"技道并进""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功夫所至即是本体"的哲学范式下,提出:武术功夫是一个三维合一的概念,其既涵摄本体与主体,亦包纳才艺与能力,还囊括了方法与规则。从"功力"角度看,功夫具备本体的性质,指的是类似禅、太极等理念在长时间实践中的现身性表达;从"功用"的角度看,功夫就是一种高级的搏击竞技能力或表演才艺;从"功法"的角度看,功夫表征了方法运用的得当。其蕴藏了:(1)神形共建;(2)在人伦日用中寻求终身技能的发展;(3)身体技艺与情感意志共同成长三层"元实践"哲学意蕴。功夫旨在塑造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我超越的人,这无疑与身体素养所强调的"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并举"的整体论哲学在逻辑上相贯通。武术功夫在语义和哲学内涵两个层面上与身体素养有着极强的互释性,属于中国本有的身体素养思想,这就使得功夫修炼具备了提升当代人身体素养和助推当今武术发挥更广义的教育价值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中国哲学诠释学方法,在"技道并进""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功夫所至即是本体"的哲学范式下,提出:武术功夫是一个三维合一的概念,其既涵摄本体与主体,亦包纳才艺与能力,还囊括了方法与规则。从"功力"角度看,功夫具备本体的性质,指的是类似禅、太极等理念在长时间实践中的现身性表达;从"功用"的角度看,功夫就是一种高级的搏击竞技能力或表演才艺;从"功法"的角度看,功夫表征了方法运用的得当。其蕴藏了:(1)神形共建;(2)在人伦日用中寻求终身技能的发展;(3)身体技艺与情感意志共同成长三层"元实践"哲学意蕴。功夫旨在塑造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我超越的人,这无疑与身体素养所强调的"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并举"的整体论哲学在逻辑上相贯通。武术功夫在语义和哲学内涵两个层面上与身体素养有着极强的互释性,属于中国本有的身体素养思想,这就使得功夫修炼具备了提升当代人身体素养和助推当今武术发挥更广义的教育价值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Wushu, also known as Kung Fu,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 It also symbolises the strength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pride in their history. Wushu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ism after China's various defeats at the hands of foreign imperialist power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relationship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through martial arts film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rtial arts films helped to construct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Chinese. They also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making it a symbol of indigenous virtue and strength. From the late 1960s, influenced by a defensive strain of nationalism, Chinese film-makers began to adopt a new approach to the portrayal of Wushu. Martial arts films were endowed wit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evolved as a uniqu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Several decades later, martial arts films still retain at their core a sense of ‘Chineseness'. From Bruce Lee's Fist of Fury to Donnie Yen's IP Ma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 have demonstrated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lace of Wushu in Chinese nationalism, 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ism on Chinese cine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