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社会思潮的重要职责。调研表明,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社会思潮中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错位以及思政课教师自身思想理论素养不高等突出问题。为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必须改进社会思潮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巧;加强社会思潮培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但更多是消极的。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顺其自然,要主动出击,直面应对,积极引导,有所作为,在多元社会思潮的批判和借鉴中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面对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出现的多元复杂社会思潮侵占课程阵地、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转换存在隔阂、话语解释力建设仍须加强等问题,新媒体时代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要建强思政课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提高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转换水平,而且要关注思政课话语解释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建设,开创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强化其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重要方法。思政课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有其必然性,表现在应对意识形态纷繁复杂性、改变批判错误思潮乏力局面及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应有之义。其路径在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及其能力建设,深入研究错误思潮并用"两个奇迹"正本清源,以问题意识和政治导向强化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5.
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团队整体性建设,探索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校思想文化教育力量的资源整合,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渠道,是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侵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职生影响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并不主动关注社会思潮问题;对不同社会思潮的了解程度差异非常大;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同度不高,但对某些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有较高的认同度;思政课教学和网络是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提出了引导高职生正确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策略:高职院校应客观认识到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战略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校园里的社会思潮,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话语建设是新媒体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要求,也是国内体制转型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思政课坚守阵地的举措。马克思主义话语、价值观教育话语、传统文化话语、时代生活话语以及新媒体话语是思政课话语建设的五大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话语建设的理论指南。推动思政课话语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课这五个方面的话语建设,使高校思政课话语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具魅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思潮辨识能力,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严峻形势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深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从提高思想认识、“明”“辨”是非、“软”“硬”结合、以“备”促“稳”四个维度,探寻提升社会思潮辨识能力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  相似文献   

9.
因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思潮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尤其是正在学校上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有必要提升自身社会思潮引领能力,为学生带来更为合理有效的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本文针对新时代下思政课教师提升社会思潮引领能力的有效路径展开了一系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抗疫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及时回应不良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疫情形势,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可以引领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增强思政课政治引导力和价值塑造力,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实施"抗疫"价值观教育,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向,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视觉化策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正是立足视觉文化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新探索。从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教学手段娱乐化、课程内容碎片化和社会思潮隐匿化的视觉困境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视觉化传播机理分析,阐明视觉化策略构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从图像生产到视觉信息传播、从图像信息向教育信息内化的过程性策略构建,探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案,有助于推动视觉文化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和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面对社会思潮内容的不确定性、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传播的多元性,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其政治正确性和价值引领性,实现高效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做到在原则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方法上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在途径上坚持批判性和建设性相呼应,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赵玉兰 《陕西教育》2007,(11):89-89
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和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有偏见。一方面,高职院校和领导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在会议和报告中都能重视思政课,但在实际生活中相关的政策就得不到落实,成为空话,资金和学时都得不到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红色基因与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融通性、价值上具有契合性,这是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逻辑前提。同时,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着大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感较低、社会思潮外在侵袭及教学方法滞后等现实阻碍。因此,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坚持"三个结合"、明确"三个导向"、注重"三个要点",以更好地发挥红色基因资政育人、铸魂固本和激励情感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是多元社会思潮流传和交锋最为活跃的时代。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多元社会思潮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要着力探索社会思潮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主动占领思想文化舆论阵地,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其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对高校思政工作模式进行重新审视,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重视学生道德建设,用马克思主义重塑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且二者在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这是革命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以可能的主要依据。革命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网络信息的非对称性传播、时空疏远造成的叙事困境、功利性教育的潜在渗透、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及干扰等现实梗阻。破解这些梗阻的关键途径在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革命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革命文化的实践活动,加大对革命文化传扬与教育专项基金的支持力度,运用网络媒体平台强化对革命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任,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后期评价方式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现实逻辑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带来的时代新变化、多层次的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带来的新诉求、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新期待已经衍生出诸多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变革的现实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指引下,以知识说理的透彻力、话语表达的吸引力、教师人格的感染力、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来提升高...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控话语权等要求,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语境;从理论维度看,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包含讲清事实之理、讲深原理之理、讲透价值之理、讲活方法之理四个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从实践维度看,高校思政课如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深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组织实施,强化真理感召力、增加情感吸引力,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