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学的数学老师,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教学兢兢业业,学生学习一丝不苟,但课堂检测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出现此类情况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陷入了误区。本文分析了当前学习数学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我就像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婆。整天埋首在学生习作中寻找错字、别句。”“满篇的废话、空话、套话,我一阅读学生作文就作呕发晕。”许多语文老师坐在一起,谈起批读学生作文,总是满腔怨言。从总体上看,学生作文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学生学习阶段写作能力的真实反映啊。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总是习惯于以吹毛求疵的心态来看待学生作文,当然会造成阅读上的疲惫。我们何不试试采用“集装”的方式来批阅学生作文呢?  相似文献   

3.
“我就像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婆,整天埋首在学生习作中寻找错字、别句。”“满篇的废话、空话、套话,我一阅读学生作文就作呕发晕。”许多语文老师坐在一起,谈起批读学生作文,总是满腔怨言。从总体上看,学生作文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学生学习阶段写作能力的真实反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都摆脱不了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又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呢?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倡导和鼓励在学习中的合作,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尤其是数学这一门看似很枯燥的学科。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成绩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总是有很多的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学不好英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在我们每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很吃力,这不仅成为老师的心病,更是成为家长的心痛。那么对于英语成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有机会观摩了众多教师的课,发现有些教师都在接连不断地犯同一个错误:教学新课时,不论学生懂没懂,教师总是统一讲解,并要求学生统一听,懂了的学生就只好乖乖地坐在教室里,装模作样地听。少数学生装不了,便偷偷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画画、做作业等,待老师提问时,便出现摸不着头脑的现象。教师这样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无疑是在迫害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不浪费学生时间而进行有效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日常英语课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上新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有些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看看新课的内容或有趣的彩图等。当老师兴致勃勃地导入新课时,他们的注意力总是拉不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归根究底是学生没有预习所造成的。特别是镇区的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局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就出现了两级分化。  相似文献   

8.
数学这一门课程是最基础的学科,老师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这一门课程是非常难的。小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简单,小学生做事,不会用心去考虑,注意力也不集中,我们一般都是用我们传统的、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们讲课,这种讲课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课时会感到厌烦,对学习数学这一门课程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如果想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要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探索欲。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们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拿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问题,来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一下。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一些中下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象一潭湖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笔者痛心疾首,极力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厌学情绪很大,有一些学校厌学学生的比例高达32%左右,而厌学的学生是有方向性的,有的学生厌学这门课,但不厌学那门课。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的现象呢?我在深入听思品课中发现,有25%的老师在上思品课时照本宣科,有68%的课未使用教具上课。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实践证明,哪个老师注意到调整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生厌学率就低。  相似文献   

11.
金向阳 《成才之路》2009,(30):16-17
我们是否向自己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经多方面的研究。青少年喜欢公正、认真、负责、和蔼、讲课有趣、喜欢体育活动的老师,不喜欢教学不认真、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懂不懂、照本宣科、下课就走、偏听偏信、整天无笑容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国内时被其老师称为没有“学习头脑”,而到了美国以后,则被其老师称为“学习天才”。同一个学生,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否定,后肯定。我们暂且称这种现象为“半杯水”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13.
课间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聊时,常有这样的议论,课本上的题目似乎嫌简单了些,如果只会解这样的题目,那么学生如何面对期末考试?撇开老师们的应试思想不谈,笔者在这里想提醒一句:数学教学应注意“拒绝尝试效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数学教育观一直把数学看作是孤立、抽象而枯燥的。这一传统的认识恰恰忽视了数学的属性。数学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其生成的条件和环境,都有其深层的内涵与哲理。彼此间有着相似或相异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这无疑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的有效发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等符号,在几何学中屡见不鲜。初学的学生会问教他的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呢?一些老师会告诉学生这是科学家们规定的,一言以蔽之。于是,学生们牢牢记得  相似文献   

15.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可是近阶段,笔者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听了大量随堂课,并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发现课堂教学学生真正能自主学习的廖廖无几。那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存在哪些误区?原因何在?有何解决的策略呢?本人作了以下分析与思考。一、“放羊式”现象表现为“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的乱课堂。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师对自主学习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方式是注入式,是单向传授,因而自主学习则应给学生完全、绝对的自由,不给学生丝毫“灌…  相似文献   

16.
徐斌 《湖南教育》2005,(3):36-36
浙江王冬梅老师来信提出了她的困惑:现在许多的课堂都比课改前的要热闹,学生学习、答问都比较积极,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的,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教学目的呢?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吗?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学生们不只是听觉学习者,他们需要看到事物,感知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3D技术可以满足他们这样做。"我们希望通过展现真实事物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不过现实是我们不可能总是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去,而对于一些抽象、危险和目前人类不可触及的事物是无法拿来放在学生面前供他们学习的。怎么办呢?面对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时,教师  相似文献   

18.
很多教师反映,在教学工作开展上,学生总是不支持,不配合,对课堂学习活动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教师尽管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始终提升不上去。本文认为,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跟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关。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上,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实务教学工作,对其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就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科学策略进行了阐释,希望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做好小学数学教育,提升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与水平而提供有益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学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家庭环境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影响,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困扰我的最大课题。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前一般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样做的后果直接造成学生对不会的问题不敢也不愿向老师请教,而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只顾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整天埋头于题海当中难以自拔,造成两极分化的趋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复读生,是一个没有自信,被人瞧不起的女孩。面对同学和老师,我有些害怕,每天都想躲藏起来,逃避自己复读的尴尬。在班上,老师总是瞧不起复读生,时不时用轻视的眼光看着我。还说些讽刺的话打击我,同学也是这样。这使我变得不喜欢学习,成了只顾贪玩的孩子,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