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当今的大众传播时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形成一个强大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在人类头顶笼罩一层传播文化膜。在这层传播文化膜造成的拟态真实中,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都必将进行大幅度的整合和建构,整个文学生态进而体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闵杰 《文教资料》2006,12(12):215-217
纪录片与其他大众传媒方式一样必须解决何时传播,在什么合适的地点传播,如何有效的传播,如何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建立并通过优化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等问题。本文引入传播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和欧洲纪录片在运作模式、制作方式和核心传播理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命,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及手机文学等跨媒介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存在方式、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都发了深刻变革,使传统意义的文学边缘化。本文探讨了跨媒介文学的概念及发展,研究跨媒介文学及理论对促进文学的生产和繁荣,推进文学传播多元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极大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学出现传媒化、商业化、大众化的趋势,通过分析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和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阐明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其制约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趣味、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逐渐打上了后现代社会的烙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崛起,文学的视觉化策略,已经成为后现代性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文学的书写与传播中,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在生活中对精神文明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大众传媒经历由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四个不同媒介为主导地位的阶段。大众传媒在这一进程中,不断的加深对国民生活的渗透,俨然成为了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伴随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自媒体将原本的纸质传媒格局完全打破,使文学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包容性更是造成了当代文字多种多样。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近代大众传媒,就不会有文学载体的改变,不会有文学传播描述的改变,这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大众传媒媒介的发展对文字的影响进行论述,着重于互联网媒介对文学影响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教育。作为教育重要内容的文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大众传媒对文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内涵和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等。这些要求文学教育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文学教育中适当增加新媒介文学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体育的传播以及发展提供了方便高效的渠道,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它也越来越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进入到体育的内部世界,使得大众传播时代体育生活方式与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大众传媒对体育生活具有工具性作用和重要影响。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年代,大众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对大众传媒中的元素进行合理的甄别;同时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体育文化进行正面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媒体创新与文学命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的传播离不开媒体,媒体创新扩大了文学的传播。但是文学有它的最佳表现形态与传播方式,过多地借助新兴媒体,会使文学远离原始形态而丧失独立性。在科技发达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命途多舛,危机四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媒介的发展演变,文学传播分别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大众传播四个阶段。雅俗文学的区分始于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革命性的重大事件。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对雅俗文学的发展态势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传播时代,传播具有无以伦比的传播数量、速度和范围优势。同时,由于大众媒介的产业化特征,使它以捕获尽可能多的受众,以满足大多数人的信息需要作为自己的另一显要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大众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13.
"内容"是传播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内容为王"对大众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才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特点决定媒介地位。"内容为王"对市场环境中的大众传播具有普遍意义,而资本和服务是对"内容为王"的两个制约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服务提供平台,必须要紧跟技术进步,不断进行建设与服务的创新,达到高校图书馆全媒体服务的业务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和网络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包涵着先人睿智的思考和美妙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然而,当今古典文学的传播却面临着困境:传播主体的缺失、传播讯息的错位、传播媒介的阴影、受众的隔阂等等。而最主要的困境是:一方面,人们希望古典文学能够流行;一方面,如果古典文学流行了,古典文学将不再是古典文学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的品质决定其社会功能和传播效应的实现,在当前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品质是新闻媒体的灵魂,是决胜市场的法宝,媒体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文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媒体文学加速了产业化的进程,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影视文学等新媒体文学形式繁荣发展。但产业化进程也导致新媒体文学过于商业化、娱乐化、技术化,使其失去文学原有的精英意识,其审美精神亟需重建。新媒体文学应保持内在的文学性,培养大众高雅的审美趣味,坚守人文精神,树立多元开放的批评观念,以重构新媒体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巨大的重塑作用.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彝族年的网络报道追踪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网铬传媒的“显微镜”下逐渐发生着蜕变,这其中既有“因网络”而“变文化”的被动文化重塑,也有“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成为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台,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解殆尽,最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传播学视角试窥网络传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照传播学5W模式分析网络这一新媒介。发现:网络媒体开放性空前增强。但“把关”理论同样适用;而就媒介自身而言,网络媒体拥有高度的媒体集成性;同时,受众在网络中更具隐匿性,传播效果随之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污染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文章主要从主客观因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和环境因素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